编者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以来,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迅速掀起学习热潮。现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龚云的解读报告,供大家学习参考。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龚 云
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背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涵盖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1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的讲话、批示、指示等内容。因此,我们要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需将其放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之下进行透视。所以我跟大家交流第一个方面是,这本书所指向的国际国内大背景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九大以来这三年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是极不平凡的三年,比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中美关系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的历史性变化。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在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立足于“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要背景。
(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的十九大在党的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也可以说,其重要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要义进行了概括。在党的十九大以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判断的意义就更大了。所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针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的国际国内,特别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大调整来讲的。在这本书中,关于外交方面谈了很多,包括如何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实际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该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跨度来看,这个“大变局”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里讲到的,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而这其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所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的变量就在于中国的崛起。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华民族从整体来讲,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从近代到现在的艰难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使世界力量对比向渐趋均衡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向全世界昭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改变了1989年以来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导致的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的局面,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向振兴迈进的阶段,也就是改变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
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对原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出了挑战,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影响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或者资本主义国家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力量发生的变化。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证明,原有国际秩序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问题上日益不适应的矛盾,也进一步呼唤新的国际秩序的构建。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抗疫中得到显现,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矛盾,也在这次全球抗疫当中再次凸显。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乃至对全球的进步力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原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适应不了这种大变局,世界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到底该往哪里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第一卷、第二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发了世界往哪里去、世界的方向是什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谈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判断的正确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作为一个指导思想地位确立的时间不长,但其在这种国际大变化中的科学性、真理性得到了极大的验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本书里作出的一些重大判断,包括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提出,来自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瞻性预测。因此,我们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定要从这个大变局中去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大变局中处于什么地位、其重要性在哪里,也可以加深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中国思想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说,要理解这本书,一定要站在世界高度,具有世界视野、国际眼光。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讲话都贯穿了这种世界眼光。无论世界怎么变,中国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有定力、有耐心。我们对自己所走的道路,包括我们的制度、理论、文化都要有自信,不要因为世界的变化就徘徊、摇摆。所以,我觉得如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放在世界大变局中来看,可以增强我们的理论定力,也可以在理论上、情感上、政治上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怎么跳出“修昔底德陷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年过去了,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GDP总量超过99万亿元,与百万亿元相差不远。也就是说,按照我们的道路走下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再通过制度的完善,党的十九大勾勒的战略蓝图一定会实现。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即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创造这种奇迹的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重要变化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使世界发展方向开始向有利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问题的重大国际背景。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对各级干部提出,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要有国际眼光、世界视野。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国际大背景,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努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也可以讲,现在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特别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的战略全局是我们看待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华民族过去长时间在封建社会引领世界,长期在世界大格局里面处于重要位置;但是进入近代以后,因为自身的原因以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我们陷入了低谷。所以,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人共同的梦想。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竭力奋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们有这样的条件,有这样的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勾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蓝图、时间表和路线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勾勒的中华民族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即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关键战略全局。所以,今年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共产党勾勒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上是我们要把握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两个重要背景,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也可以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从这两个大局出发,我们就可以准确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主线与核心内容。
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主线、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首篇为党的十九大报告,该书编排的整体逻辑是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总轴,后面分列十九个专题。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围绕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全方位展开的。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既有思想上的重大贡献,也有党的战略部署,以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适应新情况,提出的新思想、新判断、新部署。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第二部分,围绕着如何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展开。也可以说,这本书的实践逻辑是: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在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另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还围绕着怎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内容进行了展开。所以,这本书后面分列的专题,基本上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展开。
从理论逻辑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党的十九大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提炼、命名、定位,同时实践在发展,这一思想也是在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这本书的理论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样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而进一步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成果的权威著作,其主线仍然是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这本书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得到了高度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了阐述,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开放的,也是不断发展、深化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三大逻辑上汇成一条线。哪三大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这三大逻辑又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融汇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当中。我们也可以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南,是党的十九大在实践上推进的战略展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的进一步丰富完善。
(二)主要内容
1.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围绕着初心和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行了丰富的阐释,提出了很多新论断。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就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怎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得很多的就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人民需要的内涵的发展变化、外延的拓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方面,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民生方面,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书中还谈到了我们今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任务,我们如何解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下,怎么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同时历史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使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现?
在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并且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各级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意义进行了全方位论述。也可以说,通过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阐释,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一个重要贡献。
2018年1月5日,在十九届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革命”的概念,这是对我们党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这样的重大表述,实际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历程,用“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自我革命”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找到了一条跳出中国历史周期律的道路?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以,“两个革命”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贯穿始终的理论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是把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理论品格,通过制度给强化起来、固定下来,以保证我们这个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
2.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基于“两个大局”的判断,提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在实现党的十九大的宏伟战略蓝图过程中,我们要经历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国际风险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1.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三个“一以贯之”,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围绕怎样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进行了展开。2019年1月21日,中央党校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专门以“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主题进行了研讨。化解各种风险,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治理能力,这也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2019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其中对中国共产党员中的中青年干部提出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3.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强烈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对风险的高度警觉,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善于化解风险,才使我们能够成功应对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各种风险,以及今年蔓延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能够在全世界疫情如此肆虐的情况下,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管控疫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第二季度恢复性增长的势头。所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重要内容也是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的一种彰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围绕新时代应该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系列论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勾勒了如何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固的机构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下,党和国家机构实现了重大改革。联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我们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面的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因为其力度大,才为后面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了坚定的保障。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通过制度完善,特别是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制度优势进行了高度概括,对如何完善我们的制度进行了详尽部署。
(三)主要创新点
1.论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贡献点很多,比如,我国如何保持历史发展的自觉,使我们能够顺应历史发展大势,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步一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书中,结合党的十九大召开的重要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上梳理、回溯了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根基,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018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提出了怎么样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青春活力?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我们党有一个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即马克思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多次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性,强调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还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全社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其中围绕着怎样加强我国大中小学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样,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从制度上确立了下来,我觉得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马克思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同时,这也是我们党永葆马克思政党本色的理论保障,是顺利、如期实现党的十九大所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基石。所以,这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结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历史节点,对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包括学生、党员领导干部),都进行了详尽论述。也可以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习近平总书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呈现。
从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到现在已经一百七十多年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快一百年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并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既坚持“老祖宗”,又说“新话”、中国话,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以,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自觉认识规律、适应规律、把握规律。也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在革命时期,我们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能够超越狭隘的利益束缚的重要保障。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面临各类风险的挑战情况下,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们能够走得如此顺利,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特别是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事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使我们党站在世界和历史的高度,能够拨开青云,能够看得准确。这也是为什么在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第一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种根本制度确立下来。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和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需要领会和贯彻的一个重要内容。
2.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进行详尽论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还有很多创新点,包括如何破解中国乃至世界城乡关系这个大的历史难题、如何顺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之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我们破解城乡关系这个历史难题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方面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现代化理论;从全球来讲,也可以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3.阐明了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础之上,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2020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阐明了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中央、地方到基层,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始终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所以能够保证党中央的决策能够快速传递到基层,使之变成全党的行动。这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本书回答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以,围绕着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路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谈到了如何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有机地处理好中央、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系;强调了对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政党制度来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性。
4.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大经济制度创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这三项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层面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层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我们实现未来的战略目标的重要经济保证。当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还需要许多理论工作的跟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创新点很多,以上只是列举了我个人认为的几个重要方面。从党的十九大到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围绕一些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之前的论述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和丰富。因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领域的展开,分门别类地进行了阐释,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了详尽的展开。从这一点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极大丰富和发展。虽然这些思想的有些方面在党的十九大前或者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已经提及,但是其系统论述和深入展开,却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一些重要场合进行论述的。
从理论上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实际上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拓展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在重大历史节点深入总结历史,针对现实重大问题提出重要判断。比如,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经验,把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列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进一步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汲取过去封闭、半封闭教训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开放的重要论述。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首届、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还结合重大历史纪念时间节点,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一系列场合深刻阐述了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等,总结了我们的历史经验。
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大意义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从实践上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集中呈现,是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很好的文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同时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根本指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针,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针。
第二,从理论上讲,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可以梳理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主要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成果,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主要贡献。特别是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战略气度。正是有习近平这个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领袖、人民的领袖,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亲自部署之下,我们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同时统筹推进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这也可以看出在历史重要的关头、在重大事件面前,领袖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来就强调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强调党的集体作用,但是我们也从不否认领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是第三次以人名命名,前两次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想梳理一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党的十八大前,包括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的实践,可以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酝酿期或积淀期。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的五年时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期,也是各方面全方位的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非常多,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博大精深。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陆续公布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众多讲话,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少有的、思想丰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命名、定位、提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从党的十九大到现在的三年时间,也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支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呼唤。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到一定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顺理成章地顺应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实现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的理论上的第三次飞跃。
四、如何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我觉得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第一,要原原本本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是很通俗、朴实的,但他的道理却是很深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仅仅告诉你为什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做。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当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都为大家提供了方法论,有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甚至非常具体,可以直接操作。比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怎样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讲得非常具体。所以,要真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需要大家静下来读一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本原著。特别是大家结合工作实际、思想实际,以及我们现在面临的重大国际国内挑战,会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同。
第二,联系第一卷、第二卷学。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其他著作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脉络与理论逻辑,有助于我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与“四史”学习结合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生成、实践中发展的,是针对问题讲的,包括国际问题、国内问题、党的问题、大问题、小问题。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问题导向。也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的集大成,也是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精华的吸纳,更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新中国七十多年历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历史以及新时代历史的深刻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大家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四史”学习,把历史和理论结合起来,看历史怎么样推动理论的生成发展,看理论又怎么指导历史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