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厂,让乡愁变奏幸福曲
3月7日一大早,51岁的宝应范水镇新荡村村民周彩珍骑着车出了家门,赶到附近的农场上班。遇到记者来访,周大妈笑答:“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份工资,真没想到能这样度晚年!”
周彩珍工作的地方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宝应湖西岛有机农场。从田间望去,一排崭新的绿色厂房格外显眼,厂房里一台台新设备一字排开,径直走到头便是加工车间,里面的工人都在一条生产线上忙碌着。周彩珍是其中的一名包装工人,她告诉记者,因为没有劳动力种田,家里的7亩地早在2009年就流转给了现在工作的农场,现在她每天从农场拿65块钱的工资,还可以随时安排自己休息。此外每年还有土地租金,今年已经涨到1亩地720元了。
周彩珍身边一位身手麻利的年轻女子,也与记者聊了起来。她叫高洁,家里的11亩土地也流转给了农场。“爸妈老了,以前我自己外出打工他们也不放心,现在能在家门口上班真不错!”高洁脸上带着满足。
负责农场日常生产的华德富经理凑过来说:“这两年农场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土地越来越多,现在农场种植面积已近1万亩。去年,农场还投资8000万元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新建了有机大米加工厂房,改建了大冷库,看到农场的发展和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户都愿意把地交给我们种!为了解决流转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农场还与农户们签订了协议,承诺用工优先选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现在,当地大部分流转土地的农民都被雇佣到我们农场上班了。”
土地流转让农民留在家乡又能有较好的收入,而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者们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创业机会。这几年,宝应农村很多专业合作社也像湖西岛农场那样,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规模效应,有了自己的大农场,效益逐年攀升。
在宝应县山阳镇,记者见到了当地白马湖芡实种植合作社的刘春富。作为最早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刘春富有着10多年的芡实种植经验,现在已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了。
“成立芡实合作社初期就是考虑到规模效应,组团扩大规模,销售渠道就多了。”刘春富说,成立合作社之前,村民都是零零散散种植一些芡实,收成小,投入少,几乎是“望天收”,经常因为达不到经销商的要求,被故意压低收购价格。后来,他带头承包,从农户手上流转出近300亩土地,又联合发动当地几户承包经营。种植有了规模,收成有了保证,谈价格才有底气。
宝应县委农工办统计,该县去年土地总流转面积达48.8万亩,其中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面积达到了27.1万亩,15593个新入社农户和58家龙头企业,正从这些遍地开花的“绿色工厂”中获得收益。
本报通讯员 艾红涛 李国军
本报记者 张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