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四访四询”接地气征意见
百姓称赞:干部没了架子、我们没了怨言
通讯员 大庆 记者 闻军 默然
干部变了,作风好了——在宝应采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老百姓这样说:过去讲政府要打开窗户听百姓心声,现在宝应是“拆了窗户”上门听意见。
群众路线,首先就是要原汁原味了解百姓想什么、要什么?如何做到这一点,不仅关系到教育实践活动下两个环节的“成色”,也关系到政府机关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宝应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四访四询”,广泛、规范走进基层,诚恳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百姓称赞:干部没了架子、我们没了怨言!
立体平台,让百姓有话就说
特写 “没想到!昨天下午6点在网络上留言,今天上午就有了回复。”宝应县居民张桂芳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随意留了几句话,残联很快就回复了。“我儿子8岁了,智力有点问题,如果政府能帮忙做康复教育多好。”张桂芳说,在报纸上看到各个部门广开言路,听大家建议,自己就留言了。“残联回复说,今年将搭建平台,并安排专人上门和我聊。”
聚焦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取得成效,首要就是倾听市民的意见,了解大家的想法。”提及如何征询意见,宝应县委书记王炳松介绍,该县通过“四访四询”搭建全方位平台,让百姓有意见就提、有想法就说。“四访”就是访普通群众、访服务对象、访社会能人、访老党员老干部;“四询”就是通过问卷调查征询意见、通过座谈交流征询意见、通过走访调研征询意见、通过政务平台征询意见。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打通民意民声上传的一切‘中梗阻’。”宝应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徐迎春告诉记者,为保证群众意见“原汁原味”地收集上来,防止少数单位在听取意见过程中出现“公文旅行”、“函来函往”和“一窝蜂”下基层、重复上门等饱受群众诟病的问题,宝应对听取意见这一规定动作按照“动作主体”、“动作对象”进行了全方位分解,并创造性提出“六个面向”,即面向基层群众,以镇、村党组织为主体,广泛征询基层群众对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级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面向服务对象,以县级机关部门为主体,广泛征询服务对象对窗口单位、
服务行业、执法监管部门的意见建议;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县人大、县政协为主体,分别征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面向先进先辈,以县委宣传部、县老干部局为主体,广泛征询先进典型、先进模范及各层级离退休老干部的意见建议;面向弱势群体,以县残联、县民政局、县房管局等民生部门为主体,广泛征询残疾人、低保对象、城中村和老小区改造区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见建议;面向社会大众,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行风政风热线等及时公布征求意见的信息、方式,广泛征询社会大众的意见建议。
“拆掉窗户”,干群的心更近了
特写 3月8日,宝应县安宜镇三里村村民简秀英家里来了一群客人:村支部书记冷学友和镇里干部上门了解她家的住房困难。
“我们这是老房子,门前还有死水沟,夏天蚊子多、臭味大,大家都盼着政府能重新安置。”简秀英告诉记者,儿子28岁了,每次谈对象,别人看完房子之后转身就走。
“现在好了,干部上门听意见,大伙有盼头了!”简秀英说,过去自己也有怨言,但这次干部没了架子,大伙也就没了怨言。
聚焦 党员干部能否和群众真正坐在一条板凳上,敞开心扉说上话,推心置腹听真话,直接关系到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为此,宝应提出“四个走进”,即党员领导干部走进联系点、行政机关走进服务对象、党代表走进工作室、村支书走进家门。其中,党员领导干部走进联系点由县四套班子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到联系点宣讲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排查“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利益诉求,帮助解决突出问题;了解推进民生实事工程的意见建议,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到重大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城建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一线,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困难群众联系户,帮助解决具体困难。
“从县里到乡里、村里,每个干部都动了起来。”宝应县城管局副局长谈凤杰感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实打实,真对真!谈凤杰说,三里村村民简秀英反映的情况,将尽快给出答复。他告诉记者,教育实践活动给很多党员干部带来很大的触动,过去大家等着百姓提意见,现在主动上门去聊天。
“刚开始,老百姓以为我们是在作秀,但时间长了,大家坐在一条凳子上拉家常,距离就近了。”宝应县卫生局纪委书记查爱国颇有体会:“见到百姓和我们敞开心扉说话,就算是意见提得尖锐一点,大家心里也特舒服。”
“过去我们经常讲要打开窗户听民意,现在我们是‘拆掉窗户’听民意。”查爱国说,干群之间无隔阂、无阻碍,渠道通了,心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