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情:本该安享晚年却“退休不退岗”
“我今年65岁,只要村子还需要我,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贡献余热,我就一定会继续干下去。”——李春桂
时间退回到2001年。当时的李春桂已经55岁了,组织上考虑他年龄偏大,安排他退居二线。得到这个消息,最兴奋的是他的家人,“当时为了我光荣退休,全家还特意到镇上去吃了一顿大餐,老太婆觉得我终于有时间在家陪陪家人了。”李春桂回忆。
回到老家成庄村的李春桂,平时总喜欢骑着自行车转悠。看到村子里还是破破烂烂的烂泥路,村民们住的房子很陈旧时,李春桂坐不住了。没过几天,李春桂告诉老伴,他主动要求做成庄村的支部书记了。这一下,可急坏了他的家人,一方面,老李年纪大了,担任村支书,就得把时间全部贡献在村里。他的儿子更是坚决不同意父亲的决定。
当时的成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负债村”。因为产业重组问题,集体债务一度高达200万元。“当时村里那个烂摊子,谁都不想碰。”前任支书张宝宏说。
家人的劝阻、村子的现状、年龄的制约,都没能阻止李春桂,他的态度十分坚决:“我是个老党员,村里经济不发展,乡亲们日子过得苦焦,我心里着急啊!”
就这样,李春桂走马上任。第一次召开党员大会,他郑重承诺:“豁出命也要成庄村变样!”但路在何方,步子该往哪儿走,一个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摆在这位“老”支书面前。
有思想:将“负债累累”的村子变为“小康先行村”
“一个村要发展,企业是关键。作为村支书,应该为村里的企业做一些实事。” ——李春桂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上任之初,李春桂综合成庄的各种资源,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明确了工业强村的发展目标,把全民创业摆上了村工作的首要位置。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兴办了海创科技、歌派服饰、润美食品、成庄肠衣等6家企业,村子实现了从“农业立村”向“工业强村”的转型,并连续5年成为范水镇全民创业的典型。“对待村里的企业,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村里企业遇到困难时,李春桂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助解决问题。
2007年,扬州市海创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在成庄落户。公司创立之初,急需大量用工,可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这可急坏了公司老总王明海。他找到李春桂。李春桂认真了解相关情况,动员全村在外打工的熟练工到该厂上班;与劳动部门协调,面向全镇招工;通过熟人关系帮助企业招工。在那段时间,李春桂是村里、镇里两头跑,只要有用工的消息,李春桂就会上门拜访。最终李春桂用一颗诚心感动了他人,海创科技的用工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企业顺利投产达效。
成庄肠衣厂是一家副食品加工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企业急需办理农副产品收购凭证。当时,宝应国税部门还未办理过这一类的凭证。没有凭证,收购不到原料,企业无法正常生产,这可急坏了企业老总苏学松,也急坏了李春桂。他一连几天和企业负责人一起,天天往国税部门跑,但始终没有着落。就在希望变得渺茫的时候,60多岁的李春桂想到了信息可以共享的网络,他请人搜索办理凭证的案例,得知南通市如皋县有一家企业,情况和成庄肠衣厂差不多,办理了农副产品收购凭证。李春桂喜出望外,马上将详细情况作了记录,前往国税部门,以此为例证,对成庄肠衣厂的情况再次作了说明。后来,他又多次到国税部门作详细说明。最后,肠衣厂的农副产品收购凭证终于办了下来。“企业要发展,我们就要做好服务工作,不是形式上的官样文章,而是真刀真枪地干出实效。要带着一颗真心,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在李春桂的眼里,企业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有责任:从“抓干部形象”到“改村容村貌”
“村民富了不算村子富,但是只要村子里的风貌彻底翻新了,村民就一定能富。” ——李春桂
在成庄村的干部们看来,李春桂是一名“铁血”村支书。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李春桂都会骑着自行车,绕着村子转一圈,与村民交流。不仅如此,他对干部们的要求相当严格。在他的带领下,成庄村党支部从规范管理入手,抓班子、带队伍、盘资源、清往欠,成功实现了村级发展“三级跳”。
众人拾柴火焰高。李春桂充分动员老党员、老干部主动参与成庄村建设,鼓励35名党员认领“协调社会矛盾、宣传民主法治、推介科技知识、通报重大信息”等岗位,为全村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在李春桂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村子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2010年全村实现工业销售5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村集体收入近百万元,先后获得省“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先进村”、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日渐富裕的同时,李春桂想到的,则是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发展民生事业,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村民。他聘请扬州市建设规划院编制规划方案,规划工业集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民公园等建设预留地,在原有23个自然村庄内新规划了6处村民集中居住点。
“要想富,先修路。”李春桂通过集体拿一点、能人赞助一点、申报项目争取一点的方式,投资建设了以成龙路为主干道的“一横六纵”通达工程,总长近10公里,实现了村水泥路面“组组通”。在主干道两边、河道护坡、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造垃圾池60座、无害化厕所300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对村里的弱势群体,李春桂十分关心。他发动50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结对帮扶,逢年过节坚持上门慰问,让他们感受组织温暖,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大庆 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