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讯)从被冷落到受追捧,一场村民自办的“道德竞赛”根据民意不断完善,10年间,不仅把淳朴的民风带回村民身边,还成了管理村级事务的帮手。开春时节,记者在宝应县鲁垛镇贾林村采访,听到了这样的故事。
尽管春耕备耕正忙,但这些天贾林村的村民们一有空闲,总爱往村部跑,那里贴了一张贾林村“三和杯”竞赛的评选办法,村民们喜欢在这里说说议议。
“老习惯了,10年来每年我们都要花半年时间,就评选细则征求大家的意见。”退休老支书刁人贵是“三和杯”的创始人,说起当年的情景仍感慨多多。“那时候男人都出去打工,家里都是老人、女人和小孩,婆媳矛盾、邻里纠纷不断,真是小吵小闹天天有。”祥和的村子变得越来越闹腾,刁人贵焦急万分,想到搞道德竞赛来促进家庭邻里关系改善。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自掏腰包买了几百元奖品,为了体现家庭和美、代际和谐、邻里和睦,竞赛就取名“三和杯”。但结局出人意料,第一届评选冷冷开场、冷冷收场,当“好公婆”等8名获奖村民的事迹和照片在村头公布时,贾林村却一下“炸开了锅”,“人选是内定的”,“老刁肯定拿好处了”……
本是好意,没想到惹来骂名。夜里,刁人贵翻来覆去睡不着:“对结果在意,说明大家心里在乎。至于不满,可能是没组织好,评选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一个新计划在刁人贵心里酝酿。第二年,刁人贵把新拟的评选细则手抄了几份副本,给每个村组都送了几份,请村民们把意见写在背后。
新办法调动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贾北组“好媳妇”推选会上,大家争相提出心中人选,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村民刁秀兰站起来提名外来媳妇金枝。金枝的公婆早在几年前就去世,丈夫外出打工,她一直和丈夫的奶奶住在一起,20多岁的金枝任劳任怨,把奶奶服侍得非常周到。现场就有村民附和:“还有谁提议的人有她好?没有她好就选她。”最终金枝全票当选贾北组的候选人。
得了“三和奖”等于得了好口碑,对贾林村人来说吸引力不小,到后来甚至有人找到刁人贵想走“后门”,问这一届能不能也鼓励鼓励他们家,弄个什么奖。“农村人好面子、爱攀比,但如果攀比谁的家庭和睦、谁和邻里的关系好、谁做的善事多,倒正是我们需要的。”刁人贵很欣慰,从第一届的4个奖项,到第十届的15个奖项,随着竞赛声势渐大,他所盼望的改变在贾林村也开始出现了。
有一位叫付广珍的村民以前对婆婆关心较少,看到周围不少姐妹评上了“好媳妇”,经常跟人嘀咕:“我们哪里不养上人哦。”她的婆婆为了生活经常捡碎木头烧炭,有天付广珍对婆婆说:“你这么出去,我的名声怎么办?”从此她把婆婆留下和自己一个灶上吃饭。在大家眼里,付广珍对婆婆越来越好,在2008年的评选中,她终于也当选了“好媳妇”。
淳朴的民风、村风渐渐回到了贾林村。村里的老人最有感觉,“自从有了竞赛,我们每年600斤的养老口粮就再没出现过哪家子女不缴的现象,各家都比着、看着呢,谁好意思在村民大会上被人揭短。”
“道德竞赛”不仅管好了村民的家务事,也让贾林村现任村支书赵可涌感到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都说家事难断、村务难管,但有了‘三和杯’就不难,贾林村很多村务就是通过这个竞赛办好的。”
村里搞责任田调整,其中有个大难题就是集体上缴款收不上来,而且一旦有人欠缴便会引起其他人仿效,往往造成新一轮划分搞不下去。村委会怎么才能妥善处置?赵可涌跟刁人贵商量,把不拖欠集体上缴款列入“三和杯”的一票否决。拿加入这一条的竞赛新规则给村民们征询意见,没想到顺利通过。这次责任田调整异常顺利,大家先清账还钱、再拈阄分田,到责任田调整结束,村委会细细一算,竟一举收回集体欠款16万多元,在全县都出了名。
有了这次成功,村委会又陆续将超生、烧秸秆、违法犯罪等村里的重要工作列入了“三和杯”一票否决,并且增设了志愿者奖等支持公益事业的奖项。把小矛盾解决好,把村民自治的热情调动起来,繁杂的村务有了抓手,群众有了激励,许多难事迎刃而解。
“三和杯”就像贾林村每年一度的“春晚”,年年热热腾腾,不仅受到省市多次表彰,宝应县还组织了各镇各村的负责人来贾林村观摩,今年准备在全县推广。而贾林村这个平凡的小村庄不仅登了报纸、上了电视,还获得了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扬州市文明村、扬州市民主法治村等众多荣誉。(张晨 张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