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冤家”,江苏省宝应县生态与发展并举的实践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作为目前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宝应县不仅在有机生态产业上名扬天下,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宣传等工作也有序开展。
最近去过宝应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宝应更绿色、更自然、更和谐了。许多人感慨道:“过去,宝应是个静态的生态县,现在则是生态生财的风水宝地,生态变成了富民强县的永续资源。”
生态效应如何造福百姓?
宝应县有机产业的发展已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独领风骚,受到了国内外绿色市场客商的垂青。宝应县有机产业为何能够得到迅速发展?
为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宝应县将其纳入全县“一主两特一新”产业重点推进,努力打造全国有机食品产业第一县。目前,宝应县已初步形成东荡有机水产及水生蔬菜、运西有机稻米及有机水产、沿运有机果菜及花卉苗木三大有机产业带。统计显示,全县建成有机食品基地规模达2.2万亩,拥有有效的无公害农产品61个、绿色食品35个、有机食品19个,全县有效农业“三品”总数达119个。
宝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全县的可持续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采访中,宝应县柳堡镇仁里荡生态高效农业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有政府大力扶持,有机产业才搞得起来。比如种有机稻米,土地要转换到施肥用药前的原生状态,两三年的有机转换期是最难熬的。”
为此,宝应县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政策意见》,只要达到标准就补贴,从而降低了农户们的风险。如今的仁里荡水清了,天蓝了,空气清新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仁里荡1.2万多亩的养殖水面都采用了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向有机农产品转换,每亩养殖面积的纯收益比过去增加1500多元。
为什么舍得大力投资于生态环境保护?
为环境投资,宝应县很“舍得”。他们的理念是:如今在生态上投资,以后就会在环境上出效益,就和“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一样,而且这种效益是长远的,对老百姓来说也是最实在的。
宝应县湿地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河流、湖泊、滩涂等湿地资源占国土面积1/3,为维护水乡的原始生态环境,宝应县下了很大决心关停了一些重污染项目,也拒绝了一些有可能危害周围水环境的项目。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宝应县劝退或否决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100多个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设计投资近50亿元。
如今,宝应县正在全力打造“水乡湿地”的生态城市,而生态牌也为宝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宝应县在全县划定湿地保护区,并先后成立了运西湿地保护区管委会和县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京杭大运河以西地区也列入扬州高宝邵伯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
针对宝应湖养殖面积过大、养殖品种单一、湖水逐渐呈富营养化趋势等问题,宝应县通过科学规划控制养殖面积,优化养殖结构,推行轮渔轮休工程。
同时,在水污染较突出地区实施退网还湖,着力实施宝应湖生态修复工程,并在湖周边鱼塘积极推广种草放螺养蟹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湖泊水质。
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宝应县在城建与河道发生碰撞时定下一条规矩:保持城市河道完好畅通,邻近城市河的施工项目一律不得占用、填埋、改变河道,而且施工后必须对河道进行疏浚整治,否则,一律不予立项、开工和竣工使用。
此外,从砌石岸、清淤泥到搞绿化、修景观,宝应人对30公里城市河的呵护从未停止,虽然财力紧张,但近两年平均每年投资高达800多万元。
多年来,宝应县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运西建立了175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先后关闭了葡萄糖厂、造纸厂、硫酸锌厂等污染企业,目前保护区内已不存在工业污染,水环境、大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改善人居环境还需要做些什么?
宝应县近年来按照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优良、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要求,以“宜居、宜业、宜学、宜游”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启动了生态新城建设,将湿地、水系、森林等“生态元素”注入城市建设之中,以此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新建的宝应大道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宝应大道不仅改善了宝应县交通环境、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而且还提升了全县经济开发区和县城品位。
作为“全国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宝应县一直把绿化造林工作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通过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带动了全县林业的快速发展,构建了林业绿色屏障,奠定了生态林业的基础,造林绿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统计,5年来,宝应县共营造成片林6.95万亩,其中新增成片造林4.9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近5个百分点。
围绕绿色通道建设,宝应县实施了28.6公里的安大公路夏集—望直港宝射河段,实施了4公里的宝应大道绿化带升级改造,实施了约1000公里的通达工程绿化建设工程,通达工程绿化率达100%。
此外,在抓好骨干公路、道路造林绿化,宝应县还形成了全县农田林网框架工程的基础上,挖掘造林绿化新的增长点,5年来,宝应县共营造农田林网40多万亩,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林随水走、林随路走的农田林网模式。
宝应县还围绕村庄绿化先后实施了绿化合格村、示范村建设,其中建设绿化示范村37个、合格村193个,使村庄绿化得到整体推进,村庄绿化有了较大改观。
生态投资眼光要长远
江苏省宝应县很舍得为环境投资。这不仅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而且能赢得好效益。尤其这种效益是长远的,对老百姓来说也是最实在的。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投资,而不让投进去的钱“滚钱”,那么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富足,农民的钱袋子也不会鼓起来,农民仍旧过着贫苦的日子,守着金山银山却坐吃山空,甚至会造成生态保护得好却经济落后的不对等状况。
近几年,有些地方纷纷提出“生态立县”,尤其是一些生态环境优越的边远山区,不愿意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穷困生活。农民要想过上富裕生活,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给予农户们适当的补贴,降低农户们因转型带来的风险,帮助农民度过痛苦、难熬的转型期。宝应县正是由于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有机产业才搞得起来。
此外,要想让生态保护带来对等的经济效益,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我国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地域优势明显。宝应县抓住机遇,立足自身环境资源条件,让有机产业变成优势产业,让环境投资发挥了长远效益。
看到好环境引来了赚钱的有机产业,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山清水秀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带给农民的绝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而是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环境报3月28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