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2021年第10期——宝应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21-08-27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6368 

编者按:地方党史记载了地方各级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本地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学习、研究地方党史,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宝应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宝应抗日根据地属于苏中抗日根据地。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新四军一师师部从1944年3月迁入宝应东荡地区直至苏中抗战全面胜利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宝应成为华中抗战大反攻的重要基地之一,是苏中抗战大反攻的指挥中心,新四军一大批中高级领导干部、军事干部、各类中高级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重要影响的战斗英雄云集在宝应抗日根据地,在宝应指挥和参与了华中很大一部分地区抗战的全面反攻,取得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这是宝应革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留下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现代革命斗争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武装开辟宝应抗日根据地

宝应位于扬州、淮安两市的交界处,也是苏中与苏北的连接点,在此建立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可以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这4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对整个华中地区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早在华中抗战初期,新四军领导就已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多路并进开辟宝应。1940年11月29日至12月16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发动的曹甸战役是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后共同指挥的唯一一次战役,也是武装开辟宝应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仗。

1941年9月,新四军一师先后派遣一旅二团组成“挺进支队”、二旅六团一营组成“淮宝支队”分别开赴宝应,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取得斗争主动权。12月,新四军六师十八旅继用“挺进支队”称号进入宝应,先期进入临北地区,一面宣传发动群众,进行反扫荡、反清乡、反围剿的游击活动,一面主动攻克日、伪、顽的敌据点。部队将敌人据点拔除到那里,根据地就开辟建设到那里。当时,在宝应县域因开辟发展抗日根据地,先后展开了大小战斗百余次,其中著名的曹甸战役、车桥战役、大官庄战斗、王家营战斗以及宝应县城解放战斗等被编入《新四军辞典》中。特别是1944年初,车桥(时属宝应县)战役的胜利,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稳定、拓展、连片和全面建设,以及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入驻宝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民主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根据地形成的重要标志。宝应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权领导组成人员中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1943年5月,在苏中区党委帮助下,宝应县委、县政府在西安丰成立。6月,苏中区第一行署专员韦永义、第一地委组织部长周山,分别带领工作组,到宝应柳堡乡开展新乡制试点,用了21天时间,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建全完善农会组织、审理公民资格、落实减租减息政策,以“丢豆子”的方法,选出乡村抗日民主政权。这次试点很成功,为宝应及苏中提供了先行经验。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宝应县委调集骨干队员100余人,经过50天培训,分赴各乡全面开展新乡制选举工作。1944年春,全县新乡制选举工作普遍开展,原有的乡、保、甲制基层伪化政权和封建专制势力被彻底摧毁。基层“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团结各阶层人士、改造刀会、收编起义部队、结交爱国志士共同抗日扫除了障碍。这在苏中以及华中抗战中,都具有革故鼎新、开创未来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党对根据地统一领导

宝应在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地下党组织于1933年6月遭到彻底破坏,革命活动处于停顿状态。1939年秋,受中共苏北临时特委派遣,洪泽、刘夜烽回宝应县城恢复重建地下党组织。新四军武装开辟宝应抗日根据地,“挺进支队”“淮宝支队”先后从南线和北线入境开展活动,分别建立起党的湖东工委和运东工委。至1943年5月中共宝应县委成立,已开辟地区共建立区党委8个,以及许多乡、村基层党支部。苏中区党委和苏中一地委多次派来干部充实县、区党组织领导力量。为加强党对根据地建设的领导,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展进步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群众加入党组织,一批在革命斗争中表现较好的党员进入各级领导岗位。至1943年,全县党员数已达1052人。为把党建成根据地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各地通过宣传发动,在社会各个层面建立起拥护党的领导的外围群众组织,如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渔抗会、商抗会、教抗会、僧抗会、儿童团等,还在县城建立工会。各群众团体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活动,群情激奋,生机蓬勃。苏中区工、农、青、妇、教等代表大会,分别在宝应鹤儿湾、固晋、林溪、团庄等地召开。根据地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合力,协调行动,形成抗击日伪的广泛统一战线和壮阔的人民战争,最终夺取苏中抗战伟大胜利。

四、组织大生产运动保障供给

1943年,宝应抗日根据地通过农抗会等组织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贯彻“二五减租”“分半减息”政策,鼓舞了广大农民革命精神,这是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根据地内,从部队到地方普遍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大生产局面。粟裕、陈丕显、管文蔚、季方等苏中党政军领导同志都在自己居住的房前屋后种菜长瓜。苏中公学组织1500人的劳动大军开进绿草荡屯垦荒滩,开发50亩良田长上慈姑和绿豆。县区机关人人参加纺棉纱,减轻人民负担。县独立团劳武结合,种粮长菜,做到自给自足。大生产运动推动了广大农民兴修水利,增添大型农具,改善生产条件,推动农民自发组建生产、消费、运输等经济合作组织。到1945年7月,全县共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79个,社员达454万人。随着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发展,根据地财政经济状况日渐好转。于此同时,开展对敌经济斗争,根据地印制抗币为本币,各项经营活动均以抗币标价与结算,打击限制“伪币”非法交易,限期予以排除;加强货物管理和对外(指敌占区)贸易管理,设立专门机构,采取制订法规、发布公告、设立关卡、明确流通交换、纳税政策和措施,维护合法利益;严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严格查缉黑市走私、非法经营和资敌活动等,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五、发展革命文化武装广大民众

通过文化教育建设,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夺取抗战胜利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944年,在苏中区党委统一领导下,宝应县委组织团、区级干部先行参加苏中党校的整风学习,继而集中全县基层干部参加整顿“三风”学习,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全体党员干部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得到提高,从上到下,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在进行党员干部教育的同时,发展革命文化运动,以设在宝应的苏中党校、苏中公学和宝应县委党校、县安宜师范为阵地,广泛吸纳来自大江南北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参加学习培训,壮大抗日队伍和革命力量。积极开办冬学,开展扫除文盲、普及文化运动,全县办冬学240所,参加学习的成年人约9600人。学习教材如《万事通》《明理小唱》,把学文化和明事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传唱中帮助群众很快弄清老政府、伪政府、新政府,以及中央军、和平军、新四军之间的区别,明白共产党、新四军才是真正抗日的、真心帮助劳动人民翻身的,为广大群众自觉投入抗日斗争总反攻打牢思想基础。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儿童和青少年教育。至1945年,全县建立小学35所、改良私塾150所,共有学生3650人。开展文艺宣传活动,苏中公学在宝应期间不仅培养4000多名来自大江南北的进步青年,还积极开展文艺宣传,组织自编自演大型历史剧《甲申记》。《甲申记》和苏中军区文工团演出的苏联大型现代剧《前线》、苏中党校演出的大型现代剧《日出》,都在整个苏中抗日根据地产生轰动效应。宝应县委及时组建农民剧团,演唱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歌曲、戏剧、小调,这在乡选、参军、查减工作和打破经济封锁的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农民剧团仅在对敌经济斗争中就排演了活报剧、小戏《伪币坑人》《合作社》《莫上当》《黑市》《生财之道》等剧目13个、演出30多场。那时,宝应农村到处歌声荡漾,根据地生活一片阳光灿烂,文艺宣传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中共宝应县委党史编修中心供稿)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