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计生考核转型提升“世代服务”质量
(新华日报)“以前计生干部上门准没‘好事’,没想到,这次帮了我的大忙。”
说这话的,是射阳湖镇刁夷村村民黄玉梅。她因患上妇科病没钱医治,十分痛苦,近日村世代服务室服务人员上门随访,把她带到了镇世代服务中心就诊,最后只花了一些耗材费便治好了病。
在宝应,由计生服务站“升级”而来的世代服务中心,已经从计划生育这“天下第一难”中解放出来,开辟了计生公共服务新阵地,成为了“村民生命的守护者。”
“甜蜜事业”人人离不开
6月13日,记者来到射阳湖镇世代服务中心。这栋位于集镇中心的两层小楼,带有粉绿结合的色彩标识,是全镇最靓丽的建筑物。
在一楼办证咨询大厅,村民唐广宝正在向计生服务人员咨询手术后的并发症问题。她说:“这里可以咨询,还可以免费做一些妇科检查,我常来。”
二楼是技术服务区,一些村民在做孕前育后体检。这里环境整洁、气氛温馨,可以免费提供医学检查、节育手术、涉孕药器具发放等多项服务。
“我们每年除了给当地农民进行900多人次的自愿节育手术,还要对全镇育龄妇女进行3万多人次的上门随访,为2000多对夫妻进行孕前筛查,来办证咨询、健康检查和接受宣传的人就更多了。”镇计生助理杨荣标告诉记者,以前工作就是盯着“大肚子”转,自从镇计生服务站“升级”成世代服务中心后,他们的工作就不再只是计划生育了——世代服务中心在保留行政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管理、药具发放、人员培训等服务功能,现在他们可以从青春期婚恋教育开始,为村民们提供一个人的结婚、生育、保健、节育直至更年期的服务,是一份“甜蜜事业”。
“甜蜜事业”也覆盖了流动人口。在望直港镇世代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打开了全国联网的人口管理系统。系统记录显示,两年前从涟水来这里落户的妇女徐义会已享受计生服务,今年4月刚和全镇妇女一起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健康检查。而从本镇嫁到青海西宁市的徐娟,凭这里开具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已经被西宁一社区接收,其后续的计生服务将由西宁方面提供。
“民生考核”赢来群众满意
宝应县计生委主任黄如萍认为,“过去计生工作是困扰各级政府的‘天下第一难’。”降低人口出生率被长期作为考核计生工作成效的唯一指标,一段时期,干群关系紧张,计生工作难以开展。
计生工作要向“甜蜜事业”转型,宝应选择从考核转向破题。在望直港镇世代服务中心,记者发现,这里的计生服务人员已开始实行一种全新的考核。
“育龄群众的登记信息不准确,扣分;健康状况随访没有上门入户,扣分;节育手术后发生术后并发症,扣分”,分管计生的副镇长马国驷将计生服务人员的考核细则一一道来,条条标准皆紧扣服务质量。“依照这些打分标准,我们通过明察暗访和群众问卷的形式对计生服务人员考核,其结果与工资津贴直接挂钩。这么做,就是要让管理者变成服务者。”
建成世代服务中心,更要让村民切实享受到服务。据介绍,我省2007年起启动世代服务中心建设,宝应在完成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建立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服务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考核结果作为人员工作绩效影响收入分配。这项改革成效明显,全县2个站点被评为国家级优质服务示范站,其余也都建成省级示范站,群众满意度连年提高。
到去年底,全省基本实现镇村人口世代服务中心全覆盖。“但是,我们在检查中发现,有的地方擅自将中心服务用房变作了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休息室;有的地方硬件设施建得不错而服务却跟不上,成了摆设。这些,反映出一些人的观念还未转变。”扬州市计生委副主任陈军波认为,宝应的经验证明,“有效的考核机制可以帮助服务人员完成观念转变。”
“惠民计生”期待社会共举
从今年起,国家计生委又将启动幸福家庭促进计划、优生促进工程等新惠民服务,要求基层服务站把服务对象从育龄妇女拓展到更广范围的人群。
计生公共服务职能的拓展,对服务体系和服务团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才保障正成为我们最棘手的问题。”黄如萍坦言,宝应已婚育龄妇女近20万,而乡镇服务技术人员总共仅有62人,且40岁以上的占了68%,高中文化以下的占了74%,人数、年龄结构和技术水平都与实际运作不相适应。
和全省多数地方一样,宝应的世代服务中心属乡镇事业站所,人员由县政府设编招录,而运行经费则由乡镇财政负担。这就造成人员引进、技术装备改造受制于乡镇财力。而县计生部门技术指导、乡镇考核的人员管理“两张皮”模式,也给服务质量提高带来了困难。
此外,计生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多,与其他单位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职能交叉。基层计生工作者普遍反映,最突出的是医疗服务。“计生系统的医疗技术和装备水平远不如医院,群众不太愿意接受计生部门的免费服务。”对此,我省计生系统人士建议,部分服务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由社会单位共同完成,共同保障“惠民计生”的优质高效。
社会共举的“惠民计生”在基层已经出现。宝应射阳湖镇由镇政府牵头发动,针对独生子女死亡和伤残家庭推出了结对帮扶计划,不光计生站所,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都参与“结对子”,解决了一批困难户的生活问题。今年,这个镇又把“结对子”范围扩大到了节育手术并发症和残疾家庭,30个贫困家庭生活由此有了依靠。( 张 晨 李仲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