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玉,今年37岁,是射阳湖镇蒋堡村村民,2016年,他家因缺少劳动力、父母常年生病、妻子残疾、家庭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被列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在脱贫政策的帮扶下,加上自身勤劳奋斗,仅仅过了5年,他便退出了低收入农户行列,过上了小康的日子。
1990年,心地善良的父母将一名被人遗弃的女婴抱回家抚养,一家四口尽管不够富裕,但能吃饱穿暖。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由于家里穷,吴朝玉只能托人介绍了集镇上一个残疾姑娘,成亲第二年便生了一个男孩。
天有不测风云,孩子刚满月的时候,吴朝玉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恢复不到2年,又患上了脑梗,前后花去医疗费3万元,一家人从此过上了艰苦的生活。屋漏偏遭连天雨,2010年,妹妹在帮家里种菜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抢救,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父母东借西凑把女儿送到医院做了手术,人总算保住了,但医药费花了10多万元。旧债未清,新债又起,靠着4亩多承包田,一年的收入只有几千元,吴朝玉一家成了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
吴朝玉学过吹制玻璃工艺品,想靠自己的双手挣点钱,他也曾找过亲戚朋友借钱办个玻璃加工点,可大家都担心他家太穷还不起,编出各种理由来拒绝。一度时期,吴朝玉对生活失去信心……
当帮扶责任人、县市管局韩华科长登门了解情况时,得知他曾学过吹制玻璃工艺品的手艺,自己也愿意吃苦办个玻璃加工点挣点钱,却因缺少启动资金,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韩华及时将吴朝玉的情况和想法反馈给镇帮扶办,经与上级部门沟通,吴朝玉于2017年初拿到了县农商银行的5万元无息贷款。他劲头十足,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建好了小厂房,置办了操作台和氧气、液化气钢瓶,一个乡间作坊就这样开业了。
自加工点开办后,吴朝玉每天起早贪黑,吃苦耐劳,没日没夜地加班,每年7-9月份生产旺季,为了赶工期多生产,他仅在每天中午高温的时候睡一会儿,利用早晨和夜里较凉快的时间段,一直坐在高达800多度的操作台前,一件一件认真制作。装卸原材料、灯头砍制、成品装载发货等活,都是吴朝玉一个人。为了减少产品的不合格率,他始终遵循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理念,经常向同行师傅请教,不断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题。凭着他每天工作时间双倍于正常工人的执着坚持,凭着他一人干2-3人活的吃苦精神,凭着他烧制合格产品的良好信誉,当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两年便实现了脱贫目标。今年家庭年收入更是有望突破10万元。
吴朝玉不仅在扶贫政策下办了玻璃加工点,甩掉贫困的帽子,而且还享受到了“三保五助”的其他各项政策。他年迈的母亲每年定期有人上门走访慰问,孩子上学、水电费有减免,去年就连自己胆结石切除手术减免后也只花了2000多元。前两年,吴朝玉将老家房子进行整修,安装上液化气灶头,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和马桶式坐便器,父母亲在家颐养天年,夫妻俩带着孩子在集镇买了房,一家人过着舒适幸福的生活。如今,吴朝玉想做大加工点的热情更高,信心更足,他常说:是党的扶贫政策帮我圆了小康梦。(记者 乔杰 通讯员 陆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