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涵养海量城市文明细胞
顾长荣
(2016年2月26日,在全市宣传部长会议上)
2016年,宝应县将把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抓手、主任务,出实招,求实效,打造城市新形象,凝聚城市新精神。
一、深耕好人土壤,放大宝应好人效应。着力在挖掘推荐好人、宣传推广好人、学习争做好人、优待帮扶好人上抓提升、求突破。一是优化好人选树机制。建立县、镇、村(社区)三级好人选树评选表彰机制,严格评选标准,邀请群众参评,提升参与度。在保证好人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抓好重大典型人物的挖掘、培育、推荐。二是扩大好人文化覆盖。广泛开展好人学习宣传,通过现场交流、文艺巡演等形式,让好人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扎实开展“寻找最美系列人物”活动,推进“善行义举榜”、“孝行传递”等项目建设,将好人文化覆盖到全县各个角落。三是推进重点群体带动。抓好“宝应好人”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三进”活动,围绕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中小学生三大群体,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四是提升好人帮扶强度。组织文明单位、志愿服务团体与“宝应好人”结对帮扶,营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物质激励的同时,给予好人更高的社会礼遇和政治荣誉。
二、强化专业水准,放大志愿服务效应。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一是围绕标准建队伍。大力扶持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引导部门、镇区组建志愿服务团体,对志愿服务组织注册登记提供便利。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及表彰奖励机制。二是围绕功能筑阵地。完善“七色光”志愿服务广场,更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窗口单位、社区、公园、广场、旅游景点、汽车站等重要公共场所设立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站点,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三是围绕需求抓服务。及时收集市民服务需求,形成菜单式志愿服务,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志愿者与服务岗位的最佳匹配。四是围绕文化促推广。在新闻媒体开设“志愿服务”专题专栏,刊载志愿服务最新消息,刊播公益广告。把志愿服务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职业规范和学生守则,让“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深入人心。
三、培育基础文化,放大诚信建设效应。大力培育诚信文化,集中力量抓出成效。一是整合力量,扩大参与。把诚信建设制度化纳入到各部门、各镇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在基层开展。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重大失信案件通报制度等,整合有关力量共同参与诚信建设。二是突出重点,强化教育。突出党员干部、教师、中小学生、企业家、商户等重点群体,开展公开承诺、事迹宣讲、文明评比等系列诚信教育,树立“人人讲诚信”的正确导向、价值取向。三是创新抓手,扬善抑恶。利用县内主要媒体展播诚实守信类先进典型人物事迹,通过在社区宣传栏、橱窗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讴歌诚信人物。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形成扬善抑恶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
四、丰富教化载体,放大风尚引领效应。坚持把提升市民素质与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中传播社会正能量。一是创新市民文明实践。通过开展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栋等评比活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针对烧斗香、燃放烟花爆竹、侵占城市公共空间等典型陋习,开展主题文明劝导、文明评议活动,集中解决一批文明创建老大难问题。二是强化群众文艺引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宝应好人”事迹创作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通过社区艺术节、和谐社区大家乐等形式,引导市民争当城市文明践行者。三是促进传统文化教化。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开展送文艺下乡、春节送温暖、重阳送孝心等活动,将传承优秀文化、树立节俗新风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