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宝应概况 |
BAO YING GAI KUANG |
当前位置: >
县邑风物 > 历史名人 |
|
|
|
|
|
京剧艺术的奠基人
|
|
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博大精深的中国京剧独树一帜,以其特有的东方文化气派和底蕴,闪耀着璀璨的光华。她倾倒了不同肤色的人们,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然而,当我们追溯其根源时就会发现,她的基石上凝聚着一位宝应人的心血。200多年前的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起点。率先带领三庆班入都,在北京舞台叱咤风云20余年的高朗亭,则是这座宏伟艺术之宫的奠基人。
大运河的流水,在宝应县城北门外拐了一个弯,滋润出,一片芳草地,这里叫北城湾,是高朗亭的衣胞之地。高家附近的福缘庵里有座戏台,经常有唱二簧调的徽班前来演出。自幼聪颖的高朗亭是那里的常客,’演员的唱腔和身段一学即会。特别是旦角的表演,摹仿得更加维妙维肖,逗得小伙伴们笑个前仰后合。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庆班班主余老四发现他的天赋,便收为徒弟,取艺名月官,作为旦行的苗子带在牙边培养。从此,不满十岁的高朗亭便告别故土和亲人,随戏班萍踪浪迹,四方漂流,开始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生涯。
由于他勤学苦练,悟性极好,很快就掌握了“唱做念打”和“宁眼身法步”的基本功。加之他扮相俊俏,嗓音清脆,表演富有灵气,十三四岁便在扬州及杭嘉湖一带走红。清乾隆五十五年,当高朗亭在四方戏班云集的扬州崭露头角时,
由他领衔的三庆班被奉命承办皇会的浙江盐务选中,”往京城为庆贺乾隆譬皇帝80大寿献艺。使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微调新秀得到一展抱负的机会,以“色技双绝”的美誉扬名京师剧坛。
万寿盛典之后,三庆班便留在北京继续演出。为了让徽调在首都观众中站稳脚跟,高朗亭博采众长,大胆借鉴,在自己的拿手好戏《傻子成亲》等剧中,除了演唱原有的二簧调外,还插入其他花部戏(昆山腔以外的地方戏)的曲调、民间小调和昆腔。他兼收并蓄,努力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技巧,赢得了广大票友戏迷的喜爱,很快成为红遍京城的名角。不久接踵而至的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也竞相仿效。
他们的演出剧目正如《花部农谭》所说:“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形成了“戏庄演剧必徽班”的局面。雄踞北京剧坛的微调,不仅成了继秦腔之后与雅部争胜的主力。把长期占霸主地位的昆山腔挤成一个地方剧种,而且压倒了后来改称为“西皮调”的秦腔等花部戏,甚至连秦腔艺人为谋生计也不得不加入徽班,出现了“傲、秦合流”的局面。徽班的这种无所不包、融各腔于一体的特点,是高朗亭勇于实践、大力倡导的结果。既使徽调在竞争中成为佼佼者,也为以后发展成为京剧开辟了道路。戏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位,是由于四大徽班创业的几位领导人不断努力,艰苦奋斗与互助,奠定了百年基础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梅先生听说徽班几位领导人,当然首推高朗亭。
高氏在表演艺术上的戎就,当时即颇为世人所关注。许多士大夫文人对他推崇备至,在笔记和诗作中大加赞赏。
“佳人如玉命如云,纤小腰肢束绣裙,试以太真新出:浴,至今肥美有清芬”。“就中老大抱琵琶,犹学娇声唱晚霞,占尽秦淮三月水,总教人不薄烟花”。问津渔者题赠高朗亭的两首七绝。是观后感式的剧评诗。高氏表演的风格和特色,从中可见一斑。这位文士在《消寒新咏》中说:“高月官,或云三庆徽掌班者……善南北曲,兼工小调。尝与双凤、霞龄等扮勾栏院妆,青楼无出其上者……所谓人烟花之队,过客魂销;喷脂粉之香,游人心醉者矣。”从这段文字中便可得知,高朗亭出神人化的表演是怎样倾倒当时观众的。
而立之年的高氏,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杨懋建《长安观花记》载:“月官,姓高,字朗亭,年三十岁,安徽人,本宝应籍,现在三庆部掌班。二黄之耆宿也。体干丰厚,颜色老苍,一上氍毹,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即凝思不语或诟谇哗然,在在耸人观听,忘乎其为假妇人。岂属天性,末始不由体贴精微而致。后学循声应节,按部就班,何从觅此绝技!”这段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动描述,展现出处于艺术峰巅的高朗亭那光彩照人的形象。
年过40的高朗亭已基本上息影舞台,有时也会应戏迷和后辈的要求粉墨登场,仍呈现异彩,惹人赞叹。《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众秀园》中有这样一段话:
“朗亭为徽班耆宿,脍炙梨园:-近已年逾四十,故演剧时绝少,然偶尔登场,其丰颐皤腹,语言体态,酷肖半老家婆,直觉耳目广新,心脾顿豁……戏之有别趣,亦犹诗之有别裁,文之有别情云尔。”可见高氏深厚功力和高超演技所显示出的艺术生命力。
高朗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也是戏剧活动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他21岁时就被推举为班主,—执掌三庆班近20年,培养出一批批著名演员,创作和移植改编了许多优秀剧目。三庆班历久不衰,享誉一个多世纪,直至京剧形成之后的若干年仍一直沿用此名。高朗亭38岁时,被清廷内务府委任为北京戏曲艺人团体“精忠庙”第一任会首。他在担任这个相当于现在戏剧家协会主席职务的十多年里,不仅继续致力于“徽、秦合流二之后剧种的改革和发展,还领头筹办公益事业,扶危济困,救急帮穷,作过许多义举。为安葬在京去世的外地艺人,他还在北京崇文门外的四眼井建造了“安庆义园”。那里的黄土垅中,也长眠着这位把一生奉献给中国戏曲的梨园俊杰。
用生命推进历史的人,历史也会永记他的英名。公元1990年,全国各地相继隆重举行了四大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活动。作为高氏的故乡宝应,也召开了“高朗亭率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大会”。今天,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朗亭的名字将永远和京剧艺术同在,世世代代为人们传诵。
(梁鼎成)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