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宝应县新联会会长、宝应县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莫元花,肩负全县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赴京出席盛会。
采访中莫元花代表指出,“乱针绣”作为非遗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方面做了以下探索:在技术上坚持守正创新,在恪守传统文化、工艺、技艺基础之上,探索新技法。将传统技艺注入当代社会语境之中,与生活融合,做出年轻时尚的产品,在老百姓使用中得到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带着当地农村妇女学习刺绣,也联合多方力量开办职业技能大专班。今年的9月份,在扬州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成立乱针绣研学班,鼓励大学生将传统技艺与服饰、日用品结合。在这种融合创造的过程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穿针引线中激发想象力,让孩子们绣出属于自己的国潮奢侈品,助力他们有更好的就业空间和机会。
在销售方式上,创新求变,借助网络平台做强产业品牌,采用非遗+电商的方式,推动乱针绣更快出圈,走向更大市场。
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方面,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带头引领作用,聚焦非遗人才的培养。开办职业技能大专班、中小学生兴趣班,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带动全县近4000名妇女加入绣娘队伍,实现在家门口、村里头就业,增收致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莫元花代表带来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建议。她表示,由于“非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利益主体多元,群体性与个体性差异大,继承与创新矛盾突出,导致在立法、司法保护等方面界定把握存在困难,迫切需要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短板弱项,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这一路径促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她建议:充分发挥职能,加大对侵犯“非遗”知识产权行为惩治力度;推动健全联动机制,形成“非遗”保护工作合力;坚持多元解纷理念,构建涉“非遗”纠纷快速解纷机制;发挥普法职能,提升社会共同保护“非遗”意识。
从一个20平方米的小绣坊,发展成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从最初的十几个“绣娘绣郎”到现在数千人的从业队伍,小小绣花针让江苏扬州宝应县鲁垛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宝应县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乱针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莫元花一直致力于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保护和创新发展中国刺绣艺术。帮助农村妇女就地就业创业,近年来,莫元花联合多方力量带动全县近4000名妇女加入绣娘队伍,开办职业技能大专班和中小学生“乱针绣”兴趣班等,每位绣娘的年收入均超过4万元。如今,已有十几家刺绣企业入驻宝应县鲁垛镇乱针绣产业园,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上亿元,刺绣手工业也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