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管收割到一条龙农机服务
11日,宝应庆丰农机合作社农机手李开顺没有像往年一样,忙完一季跨区作业后,揣着不菲的收入在家歇夏,而是顶着大太阳,在他承包不久的粮田里忙着伺候庄稼。“现在收割这活越来越不好干,不找点其他门路,养家糊口就难了。”李开顺说的话,其实是现在众多“麦客”们普遍遇到的烦恼。
张志强是一名在农忙季节跑单帮的收割机手。2002年,他和朋友以21万的价格购入一台久保田联合收割机,不出3年就赚回成本。说起现在的境况,他有点打不起精神,“今年麦季纯收入不到3万元。只怪现在外面的收割机数量太多,各地小麦的收割时间从半个月缩短到一周,不能像以前那样一路‘赶场子’,所以收入也少了一大半。”
组织性更强的农机合作社,这些年效益也一路下滑。宝应庆丰收割机跨区作业专业合作社曾是全国粮产区闻名的品牌,2006年成立至今,169台大型农机具、630人的从业者团队,打造闻名全国的“扬州麦客”,是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机示范社。可这两年,他们的烦恼也不少。“主要问题还是市场饱和,各地农机扶持力度都很大,农机普及率比以前提高一大截,我们不再像以前吃香了。”合作社社长周必胜感到,他们已到了发展瓶颈期。
周必胜心里有本账,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已达4.74万个,比上年增加5100多个。同时,因为部分地区受损耕地进入“休养生息”的改种退耕阶段,全国总的作业面积实际上每年在减少。跨区作业这碗饭,对于“麦客”们来说已愈发沉重。
面对萎缩的市场,“麦客”们未来的生计是大问题。找新的增收之路,成为很多“麦客”的选择。李开顺正是重操旧业,在家乡承包粮田重新种起庄稼。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麦客”回头种田,倒也在其中找到新商机。
粮食丰收时,烘干问题总让种粮大户们烦恼不已。习惯用农机解决生产问题的“麦客”们,想到购置烘干机来填充这一块没有开发的市场。宝应庆丰合作社正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他们去年投入40多万元购置2组烘干机,用于租赁给种粮大户。“日烘干能力达60吨,当年的收益就有10多万,这要比收割机赚钱轻松得多!我们还在运河边建了一座码头,这样既可提供粮食烘干服务,也可开展粮食收购经营业务,今年麦季就收购了300万斤,明年有信心达到2000多万斤。”周必胜说。
庆丰合作社的社员们还发现,田间管理也是农机服务的大市场。去年以来,庆丰合作社又陆续添置19台大中型拖拉机、20台插秧机和13台旋耕机,可同时为10多个种粮大户的近3000亩农田提供土地平整、育秧、植保、收割、烘干、运输的农机全程服务。这样一条龙的农机服务,深受当地种粮大户欢迎。
事实证明,庆丰合作社走的新路,为社员找到增收新路。目前合作社传统的粮食收割业务产值比重从过去的100%降至90%左右,新增经营业务的利润占整个合作社的10%。如今通过加入各类农机全托式服务,部分社员年收入可增加约5-6万元。
本报通讯员 张大庆 盛家才 高厚富
本报记者 张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