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山阳镇龚陈村“华茂家庭农场”农场主陈建亮是一名90后。3年前,因为家庭的原因,他辞去南京的高薪工作,回乡接手父亲的家庭农场,成了一名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这几年,陈建亮依靠科学技术,把家庭农场弄的红红火火,不仅自己富了,还带领周围的村民一同踏上了致富路。
时下秧苗刚刚冒青,记者在田头见到陈建亮时,他正在跟大伯陈永华讨论今年秧苗的施肥方案。陈建亮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是秧苗下地后的第一轮施肥,我们正在用这个植保无人机施肥,它现在就是比人工施肥效率高。我们现在进行这一片呢应该差不多有将近两百亩,像通常的话以往都要人工施肥、人工撒肥的话估计也要两三天,现在用大疆质保无人机可以一天将近两百亩全部解决完。
人们常用白手起家来形容创业的困难,然而陈建亮比白手起家还要艰辛得多。陈建亮告诉记者:“因为第一要给父亲治病,家里头本来就在这块说的负债累累,因为手上有农田就将近投资了150万左右,更何况还有那个史庄还有150亩呢还要复垦,这个就意味着还要多花钱投入到田中。我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粮食的行情,我就陷入迷茫了,陷入迷茫之中啊。但是我想到了组织,我经常跑村委会。”
龚陈村党支部书记杨玉龙看在眼里,主动向陈建亮伸出了援助之手,帮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解决资金困难。
俗话说得好,“入行三年穷。”第一年,由于水稻除草没抓住节点,除草效果差,再加上人工工资高,粮食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陈建亮一下子就搭进去10多万元。陈建亮说: 后来我认识到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我就向老手们学习,向农业农机人员请教。有时候在网上看那个“农机耘”、“云上智农”平台,我就看,技术越来越成熟,效益也明显提升了。农忙的时候有时候叫不到机器嘛,为了不耽误农忙的季节,也有节约成本,我不惜花了巨资买了农业机械。
目前华茂家庭农场拥有收割机、旋田机、插秧机,挖墒机各两台,植保无人机两架,小型拖拉机6台,每年的净收益达50多万元。如今的陈建亮富了,但他忘不了帮衬过他的乡亲们。他的家庭农场为周围的乡亲们提供了打工的机会,带领周围的村民一同踏上了致富路。
陈建亮的家庭农场越干越红火,村里表示将继续助力他做大做强。
记者 朱永军 沈雅珉 葛文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