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清末民国冯煦书法对联彰显个人信仰和理想
发布时间:2021-10-12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3639 

冯煦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幼年时丧父,随母寄居在宝应外公家。在宝应,他拜儒学大家成孺为师,并以探花之名在科举中名列三甲。辛亥革命后,冯煦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宝应博物馆藏有冯煦的一副书法对联作品。这副书法对联书体端庄有力,深得颜书三体。上联是“天机青旷长生海”,下联是“心地光明不夜珠”,书法内容出自明末文学家金圣叹的《集圣教序对联》。这副对联写于光绪丁未,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一年原安徽巡抚恩铭因对义和团的镇压遭到了革命党人的刺杀,清政府于是启用了冯煦继任安徽巡抚。到任之初,冯煦写下了这副对联,来彰显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虽身处清末民国乱世,但冯煦一生忧国忧民,为官期间曾直言上书,多次赈济水灾,在百姓中享有美名。民国成立后,冯煦被任命督办江淮政务,晚年编撰多部志书,如《江南通志》,民国金坛、宝应、睢宁等地的县志等,条目清晰,内容详实,质量很高。

透过这副书法,人们可以感受到宝应传统家学教育和儒学教育对古代学子的影响,在这样优质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士子,不仅学养深厚,精通文理,更在为官时爱民如子、忧国忧民。他们的胸怀广阔如天地,内心敞亮如明灯。他们的事迹,将伴随他们留下的墨宝流芳百年。

记者:刁品杰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