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记笔记、写日记的习惯可能会越来越少,纸质笔记本也会与大家日常生活渐行渐远。在宝应县公安局退休职工高明家里,却收藏着一本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本笔记,这本笔记可以说是记录了他父亲的一生,但却影响了高明一家祖孙三代人。
翻看一页页泛黄的笔记,高明说,这凝聚了父亲一生的心血,从1955年1月5日,一直记录到2003年1月28日。笔记中一个个科学的符号,也承载了作为共产党人的信念。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更彰显了父亲对任何事一丝不苟的精神。
高明的父亲叫高荣贤,出生于1931年,2003年逝世。先后在宝应县公安局、县委宣传部、原城郊乡公社、县卫生防疫站、县人大等单位工作,1993年12月离休。在女儿的眼里,父亲一生调动频繁,家庭住所也有过数次搬迁,但父亲都会随身携带他的“宝贝”,这个宝贝就是眼前的这本笔记本,当时并不理解,常常嗤之以鼻,直到现在自己也即将进入花甲之年,才真正理解他。
在这本笔记中,记者看到涵盖了记录者的一生,包括学习、娱乐生活、收支状况、身体状况和备忘事项。在女儿高明的眼里,父亲是当时那个年代,县里面为数不多的“笔杆子”文化人,但父亲一直为人处事低调,从不为自己谋私利,即使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拿集体或个人的“一针一线”。
高明说,父亲经常跟他们讲,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家富,而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在高明提供的笔记本中, 记者还看到一篇写于1955年9月20日的《鉴定》, 文章中,他中肯地评价了自己的优缺点,“在日常的工作上尚能动脑筋、想主意,有些工作业务获得改进时并能协助别人工作。工作热情时高时低,作风上小手小脚,畏难情绪比较严重。”在女儿的印象中,父亲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做办事员还是领导岗位,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父亲高荣贤虽然已经去世7年了,但女儿高明还经常翻看父亲留下的这本笔记,也时常被父亲那种认真的精神感动得泪眼婆娑。
记者:宗明 吴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