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严正东:用40年做一件“公平”事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1784 

见到严正东的时候,他正在轻轻地擦拭着他的宝贝:杆秤。“一年总共才做上十几次,根本卖不出多少,现在没有多少人用这个了。儿子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以后没有多少人会做咯。”严正东的声音透露出丝丝的遗憾。

今年67岁的严正东,家里三代都是制作杆秤的手艺人,从爷爷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严正东高中毕业后,去了兴化打工,直到27岁,才回乡跟父亲学起了杆秤制作。之后,他还做起了“白铁工”:不仅制作杆秤,还浇铸铜铁锡的生活生产工具。40多年来,严正东的手艺一直被大家啧啧称赞。

“做杆秤有许多工序,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眼、磨光、校正等上百道工序,一时间我也说不全,反正所有工序全在我们手艺人的脑子里、手心里。总而言之,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老人边说边为记者展示这项即将失传的技艺。只见他先把木棍削圆润了,“你别小看这根木棍,这可是有讲究的。”严正东告诉记者,要制作一把精确的杆秤,首先是材料的选择。“这是铜草木,这种木材质地硬且具有相当的韧度,是秤杆的首选材料。其实就跟做人的道理一样,骨头硬才能经得起考量。”据介绍,一把好的秤杆,能够承受100多斤的重量。紧接着,老人一寸一寸地打磨好杆头至杆尾,裹上铜皮,然后用铁砂布将表面磨得光滑,秤杆就已初具雏形。“现在是最精细的一道工序:刻度。”“怎样才能保证刻度准确呢?我有我的‘秘密武器’。”说着,严正东从屋里拿出几个大大小小的砝码。只见老人戴上老花眼镜,给记者详细地解释哪里是一斤,哪里为一两,“半点都容不得马虎,做秤的人,首先要在心里装上一杆公平秤。”

在最后一道工序“上色”后,一杆秤就做好了,而花时费力做出来的这杆秤,只能卖20元到70元不等,且少有人问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都是用这种秤,而今,都被电子秤取代了。”严正东说,现在做秤的师傅越来越少了,他最担心的就是没有人愿意继承他的手艺,“孩子们都不愿意做,又不赚钱。”

其实,制秤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了。如今,随着国家推行国际标准化计量管理,制秤这一老行当即将消失,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我现在就盼着能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让这门手艺传下去。”严正东说。

(作者:胡娟 徐成)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