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射阳湖镇,有这样一对父子,一个是村民组长,一个是村建办工作人员,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他们就是射阳湖镇刁夷村的胥元余、胥洋父子俩。
初见胥元余时,他正在指挥施工人员修整路面。“这不到农忙了嘛,把道路修整修整,方便粮食运输。”看到记者,胥元余连忙热情地邀请去家里坐坐。在胥家不大不小的书房里,柜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桌子上摆着一张手绘的平面图,上面清清楚楚地标注着组里的每一块田、每一块地,“这是当时分田的时候,为了不引起矛盾纠纷,我一点一点去丈量的,画得不好。”胥元余不好意思地说。
谈起自己为何当上刁夷村十一组村民组长,胥元余表示,都是村民的信任。胥元余告诉记者,以前,他都是在外地给别人打工,做农产品流通经纪。2008年,他注意到家乡的荷藕种植面积非常大,品质也好,但是很多农户却说赚不到钱。看到这种情况,胥元余顿时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他有丰富的荷藕销售经验,为何不回到家乡,为大家做点什么呢?就这样,胥元余毅然回乡创业。
种藕、采藕、运输……在胥元余的努力下,渐渐形成了荷藕流通、经营、运输一条龙的模式。由于他公平公正,很多农户都喜欢到他那里去交易。“之前,我种植的荷藕一直都是散卖,价格上不去,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遇到了胥元余,还真是多亏了他。”林上村沈晓军告诉记者,他种植了1000多亩的荷藕,但是由于没有遇到好的经纪人,效益一直不好,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胥元余,“每当荷藕有价的时候,他都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们,所以他的商行生意总要比别人好。”
由于胥元余做事认真,为人守信,他被村里选为十一组的村民小组长,虽然官不大,但是有时事情还是挺多的,小到农时广告大到开会选举等都必须要亲力亲为。小组铺路他捐的钱最多,听说哪家有困难他立马放下碗筷前去帮忙,邻里乡亲有需求的只要招呼一声,他就主动上前,再难的事只要他在,都会想办法帮助解决,十一组的村民都夸他对工作敬业认真负责。“我只是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点事,不值得一提。”每当这时,胥元余都会摆摆手说。问及下一步的想法,胥元余表示,组里去年成立了悦园粮食合作社,“现在农村留守的老人较多,发展现代农业,形成规模种植,很有必要。”
告别胥元余,记者来到了镇里,找到了他的儿子胥洋,他正在督查镇里的人居环境情况。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小伙显得十分的腼腆。
据了解,从学校毕业后的胥洋在县城有一份稳定工作,工资还非常高,但是父亲一直劝说他回镇上。“心里肯定是不愿意的,当时我一年的工资有十几万元。”胥洋告诉记者,与父亲争吵最厉害的时候,甚至上升到要断绝父子关系。但父亲胥元余没有放弃,一次次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胥洋。在父亲耐心地游说下,胥洋终于松了口,答应做做看。就这样,镇里招聘第四批“新梦想”工作者的时候,胥洋报了名,也最终被选拔上了。
任职后的胥洋在交通绿化与人居环境条线工作,主要负责全镇的人居环境卫生督查工作,配合污水处理厂建设、道路交通施工、331绿化建设等工作。
道路施工,需要有人值班,作为年轻人,胥洋积极报名;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多,工作繁重,加班加点是常事,但是胥洋都认真对待……渐渐的,胥洋从内心开始慢慢喜欢上这份工作。“看着经过自己的工作或者努力,家乡一点一点地变美、变好,蛮有成就感的。”“你后悔过吗?”“曾经后悔过,但现在,我只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家乡的建设更好的贡献一份力量。”面对着记者的提问,这位小伙坚定地说。(本报记者 胡娟 通讯员 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