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山阳镇杨河村大运河西500米处的山阳大闸,原名“叶云闸”,当地人俗称“双闸”。该闸始建于乾隆四十三年,当时位于老运河大堤上,主要功能是引流运河水灌溉山阳地区,下泄白马湖。1959年,运河老西堤整治时,将其迁至今处重建,更名为“山阳大闸”。该闸总长40米,闸门12.5米。
今年72岁的李金强,是山阳镇杨河村人,2000年开始,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守护山阳大闸,这一坚守就是20年。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已经负责守闸了。”李金强老人回忆道,为了守护好大闸,父亲李学钱经常不在家,“那时候逢年过节,家里都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更别提平时了。”缺少父亲陪伴的李金强对此不理解。后来,水闸进行了迁移,父亲又把家搬到了新的闸口,“家里人是反对的,认为好好的,为什么要搬走。后来,父亲多次做思想工作,才最终搬了家。”父亲的做法,让李金强更难理解,于是他不顾父亲的反对,自己出去找了工作。直到1991年发大水的时候,他才理解了父亲的坚守。
“那年发大水,村里地势低洼的地方基本都被水淹了。”李金强清晰地记得,随着下雨的天数越来越多,水位也越来越高,村里人心惶惶。“当时,主要就靠山阳大闸不断往外排水。”李金强的父亲和村里的干部冒着大雨,日夜坚守在水闸上,时时刻刻观测着水位,依据水情调节闸门限位器,确保及时将水排出去。“那时,望着父亲匆匆行走的背影,我渐渐开始理解了他的做法。”
后来,父亲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李金强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果断地放弃了当时的工作,回到家乡,当起了一名“守闸人”。值班巡河、记录水位变化、清理河道杂草……每天,水闸边都会出现李金强的身影。虽然这么多年都没有出现险情,但是他从未因此而放松。
20年来,没有节假日,没有外出的机会,李金强几乎都围着水闸转。当记者问及李金强守闸这么多年有没有后悔过时,他回答得很坚定:“不后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是父辈让我学会了什么是坚守。”
如今,李金强的妻子生病了,自己也老了,但他放心不下水闸。“等我走不动了,我就把这根‘接力棒’交给儿子,直到水闸失去功能的那一天。”李金强说。(记者 胡娟 通讯员 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