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岁的仲怀军是望直港镇一名企业老板。他是残疾人,也曾被列为当地的低保户。走上创业路后,他甩掉了低保户的帽子,并吸收当地70余名劳动力就业。
虽是低保户 困难面前不低头
仲怀军家住望直港镇月蟾村,4岁那年的一次医疗事故导致了左腿三级残废。16岁的仲怀军因为家庭贫困,走上了打工之路。没有文凭,没有技术,加上身有残疾,仲怀军在打工的过程中四处碰壁,遭到歧视。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他都挺了过去。
20多年的打工生涯,仲怀军虽然没挣多少钱,但他学到了加工衣服的手艺,也丰富了人生阅历。虽然被列为低保户,但仲怀军却胸怀大志,一心想要甩掉贫穷的帽子。有一次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别人做羽绒发家致富的专题报道,仲怀军突然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做羽绒被。
怀揣创业梦 一片真诚赢市场
2014年夏季,仲怀军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深圳回到了老家,办起了加工羽绒被的小作坊,用以前打工的积蓄购置了机器。尽管只有几个工人,但也算是个小厂,一切准备就绪就差订单了。
订单真的不容易拿到。仲怀军听说有个朋友认识销售羽绒被的经销商,于是,他请这位朋友跟随一起去了南通。但是,经销商听完仲怀军的介绍后不屑一顾。仲怀军没有放弃,连续去了4次南通,经销商终于被仲怀军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答应先做10条羽绒被试试再说。
“虽说只有10条,但对于我来说就是希望,自己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从南通回到家之后,他连夜赶制10条羽绒被。尽管时间很紧迫,仲怀军丝毫没有放松质量问题。每一个步骤都认真细心,力求完美。第二天一大早,10条羽绒被终于做好了,仲怀军一刻也没歇息,随即打包发快递。南通的经销商很快收到了羽绒被,质量果然如仲怀军当时承诺的一样好。经销商当即下了3000条的正式订单。
退出低保户 携手员工齐创业
厂子走上了正轨,收入也相对稳定了。2018年初,仲怀军主动退出了低保户。他觉得,低保应该发给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家。最难能可贵的是,到目前为止,仲怀军的工厂已经吸纳了70多个劳动力,她们大部分来自农村。“我来自农村,我以前是低保户,现在我创业致富有点小成绩了,我要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我不能忘记村里人。”仲怀军言语不多,但每句话都饱含真情。仲怀军对他的员工关心有加,工人工资高的每个月有4000元到5000元,低的也能每个月拿到2000多元。
做羽绒被有个特点,每年1月到7月是淡季,基本没有订单。仲怀军想,没有订单也不能让工人放假回去啊,不能让她们荒废半年的时间。于是,他又四处寻找其他订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仲怀军为员工们拿到了不少像做蚊帐、做枕头之类的订单。但是,员工对这些工艺不太熟悉,而且她们都是按计件核算工资。细细算来,就挣不了多少钱。针对这种情况,仲怀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根据员工平时的工资收入进行适当补贴,比如以前每个月4000元,而现在计件工资是每个月2500元,仲怀军就补贴1000元左右,这样就保证了员工的正常收入。收入稳定了,员工们的干劲就更足了。
看着员工们每个月高高兴兴拿到了当月的工资,仲怀军也开心不已。尽管利润不算高,可自己毕竟摆脱了贫困,和员工们一道走上了小康路。如今,儿子已考上了大学,仲怀军和妻子更是感到幸福无比。面对记者的采访,仲怀军表示,将进一步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来就业,和员工们一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记者 刘延龙 通讯员 杨泗凤 顾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