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氾水镇戈店村村民杨晨就不时地抬头望着天,看着远处飘来的乌云,杨晨急得团团转,田里的500多亩已经成熟的小麦一粒都还没收,如果今天不能一次性收完,从明天开始将是连续一个星期的降雨。
“今年夏收,我只预定了一台收割机,没想到会突然下雨呀!”杨晨过一会刷新一遍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心急如焚地讲到,“这时候让我去哪找收割机呀,如果下雨之前收不回来,小麦遇到一点点雨水,就会在穗上发芽,那我就亏大了!”
“你打电话给‘老周’,问问他合作社能不能多安排几台机器过来帮帮忙!”旁边村民提醒道。
“唉!这时候谁家不忙呀,家家都在抢收,问了肯定也白问。”嘴上这么说,但杨晨还是拨通了“老周”的电话,“试试吧,反正我觉得希望不大。”
电话接通,杨晨简单说明了情况,换回的只是“老周”的一句话,“你等着,我打电话问问。”
“这‘等着’是什么意思呢?来还是不来呢?什么时候来呢?会开几台收割机来呢?能赶在下雨之前收完吗?”正在杨晨犯嘀咕的时候,“老周”的电话打过来了,“老杨啊,已经帮你安排好了,5台收割机,下雨之前一定把你家的小麦收完,你去田里等着吧!”挂完电话,杨晨激动得眼泪快要掉下来。
不到一刻钟,远处传来了收割机的轰鸣声,五台收割机和两台运粮车排成队,宛如救世的英雄,向杨晨的田头驶来。带队负责人张开强向杨晨保证,“今天无论干到多晚都要把你家的麦子收割掉,你就放心吧。”此时,压在杨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老周”本名周必胜,今年59岁,共产党员,“庆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2006年,周必胜在相关部门指导下,领头把镇里松散经营的农机手联合在一起,组建了“庆丰农机合作社”,合作社从组建至今,历经十余载,从开始注册的8名成员发展到现在的186名,从8台收割机发展到如今的208台大型机具。其中,136台联合收割机,35台套大中型拖拉机,32台插秧机,2组烘干机,3台无人植保飞机。近几年,共成立了6个机械作业队,1个维修服务中心,1个配件销售中心,1个二手机调配中心,一个无人机植保服务队,从业人员640多人,总资产达3500多万元。目前,合作社跨区作业20多个省市,年作业面积17万亩,作业收入1873万元,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作为农机战线的带头人,周必胜主动与镇域内村组和种粮大户对接,大力推行“一条龙”、“保姆式”的机械化作业服务,力促合作社走出一条“农机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相结合的新路子,并采取“合作社+行政村+农户”的模式,尽可能将有土地流转条件的行政村全部纳入合作社“一条龙”服务范围。
“我们合作社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流转、机械耕作、机械植保、农资供应、粮食烘干、粮食收购及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现已发展成为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组织。”周必胜自豪地介绍道,“合作社还建造12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房及粮食仓库,一座800吨位粮食收购码头,提高了合作社综合服务能力。我们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每亩田可为农户减少作业成本200多元。”。
此外,“庆丰农机合作社”采取自建、租赁等方式,组建培训场地2000平方米。2015年至今,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320人、综合农业技术500余人。
合作社还经常聘请专家开展以农机安全常识、机具维修保养、田间驾驶操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地操作训练,合作社成员的作业技能不断提升。合作社建立了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及家庭农场520亩,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排头兵。
合作社在周必胜的带领下,多次获得“全国示范合作社”“江苏省百强合作社”“江苏省基层党建突出贡献奖”,周必胜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跨区作业能手”“江苏省十佳跨区作业机手”等多个荣誉称号。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庆丰农机合作社”土地流转5000多亩,近15个村1000多农户5000名农民从零散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走上了小康之路。(记者 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