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作为新时代的媒体工作者,能记录这个伟大时刻,是我们的光荣和责任。本报从今天开始开辟“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栏目,把镜头对准人民、把版面留给人民,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以时代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温度,用心用情用功讴歌宝应大地走向全面小康的精彩华章。
“我虽然是低保户,但我很幸福,生活过得比蜜甜。”这是曹甸镇黄家村黄家组陈兰英老人的心里话。
陈兰英老人今年已88岁,但看上去很精神、很健康。尽管腿部曾骨折受到了点伤,但腰板硬朗。
说起腿部骨折受伤的事,陈兰英老人感慨颇多。今年春节前,陈兰英老人不慎摔了一跤。经曹甸医院检查,老人腿部骨折。住院期间,医院的医生护士对她细心照料,无微不至。县里、镇里、村里也都有人前来探视。临出院时,按照低保户政策规定,老人的4000多元医疗费用也全部以报销、救助的形式解决。
看了病,自己没花一分钱,这让陈兰英老人百感交集,她逢人便夸党的政策好。前不久,她手臂不慎又受了点伤。这一次,她打算不去医院治疗。好心的邻居对她说,你是低保户,看病不花钱,没有必要省这笔钱。陈兰英老人说,自己腿部受伤好了没多久,费用全是按政策规定给报销了,自己不能再给国家添负担。再说,社会上对自己关心够多的了,不能处处沾着国家的便宜。就这样,陈兰英老人硬是顶着好心邻居的劝说,自己买来膏药敷贴起来。
见到记者,陈兰英老人兴奋地介绍了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她说,老伴去世已经10多年,唯一的女儿也成家。老人符合国家低收入农户申报要求,村里也为她申请办了低保。有了低保,老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此外,自己身体有时不太好,跟邻居说一下,村里医生便会立即到来,为她量血压、测血糖,检查她的身体状况。
特别是村卫生室医生卜兆军,平时三天两头来看望老人,经常提醒老人身体注意事项,还和老人拉家常,让老人不寂寞。
“老太太心态特别好,平时都跟大家说,遇事不要斤斤计较,不争吵不发脾气。”邻居金秀兰这样说。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老人虽上了年纪,但思维非常清晰。她几十年来从不与人争吵,和邻居和睦相处。“我们黄家村这么多年几乎没看到过有人为琐事吵闹打架的,这与老人们传承的好传统有很大关系。做人做事多学陈老太太,她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邻居郝名顺对陈兰英老人也是赞不绝口。
在现场采访时,邻居吴飞永也接过了话茬。他说,陈老太太一辈子很勤劳。过去,在生产队,她是妇女队长,割麦、栽秧无人能比。现在,虽然上了年纪,陈老太太还是闲不下来。将家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说,家门口还有一个小菜园,不时浇水、剪枝什么的。想吃什么有什么,纯天然的绿色蔬菜、水果,给老人带来了别样的生活。
“论年龄,自己老了,但处处有保障。”采访中,陈兰英老人所说的“保障”很关键。据悉,我县目前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648户8078人,今年仅疫情期间便向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922.64万元,月人均补差390.5元;向低保、五保等困难对象每人发放1-5月份物价补贴722.5元,累计发放916.6万元;按每人120元标准发放12913名城乡低保、五保等困难对象发放疫情防控期间临时生活补贴155万元。有了低保待遇,像陈兰英这样的老人,医疗有保障,生活也无忧。
“我们将继续关心照顾好陈老太太,同时,也一定会将好政策落实到位。”采访结束时,曹甸镇黄家村支部书记吴鹤勤表示,他们将继续有效发挥兜底保障,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人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记者 刘延龙 通讯员 陆爱东 朱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