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插秧……眼下正值夏种时节,家住射阳湖镇姬风村姬东组的徐鹏在自家的家庭农场忙得不可开交。“现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从播种到收割都可以靠机器来完成,与之前相比,既省时又省力。”徐鹏感慨道。
徐鹏自幼家境贫寒,其父母人又老实,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的在土地上劳作,但是艰辛的付出,并没有给家庭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善。徐鹏看在眼里,为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17岁那年,他就辍学外出打工。
给卖水果的拖运水果、去饭店做临时工、去录像厅帮人家售票、去兰州做油漆工……徐鹏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慢慢开始有了些积蓄,还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随着父母年事已高,特别是母亲患癌需要有人照料,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徐鹏觉得自己应当挑起家庭的重担。他毅然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回到家乡,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追梦路”。
创业,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艰难,特别是对于一个常年在外,没有任何农业生产经验的门外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从最初承包邻居的农田开始,徐鹏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一年下来,辛苦的忙碌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那时候算算成本和人工费用,是倒贴的。”徐鹏很迷茫:是继续,还是另辟蹊径?“不能轻易放弃,要是创业那么容易,早就有很多人去做了。”徐鹏咬咬牙,开始承包鱼塘养鱼、种藕。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去请教村里有经验的老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徐鹏努力经营劳作,渐渐有了收获,这大大增加了徐鹏的信心。
2012年,徐鹏把组里每户的旱方、废地承包下来,经过机器平整,创办了占地260亩的“巨丰”家庭农场。他自筹了60万元资金用于农场运营,购置农机具、支付土地流转费用等。有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的父亲做坚强后盾,加上农业部组织的各种农业知识培训,徐鹏迅速掌握了一套种植经验,拥有了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统防统治降低种植成本……”通过使用新技术,降低人力成本等措施,实现了农业节本提质增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年轻人纷纷到城里打拼,家里的农田交给老人或者妇女种植照应。徐鹏注意到,粮食收获后的装袋、运输和销售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特别是粮食储存保管。“那我为什么不建设一个粮食烘干房,解决村民粮食晾晒的问题。”说干就干,徐鹏投入大量资金申建了粮食烘干房,并购置了5组粮食烘干设备,粮食收割的时候,他专门雇佣几台运输车,去村民田头运粮食到烘干房销售或者烘干,实行全程一条龙服务,真正解决村民收粮运粮的难题。当然,徐鹏在服务村民的同时,也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路。
(胡娟 陶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