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为了“建立新中国” ——五位爱国青年演绎广洋湖版《大浪淘沙》
发布时间:2020-06-16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277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大浪淘沙》,讲的是四名有志青年结拜兄弟投身大革命浪潮的故事。而在血与火的抗战年代,广洋湖大地上,也曾有过五位爱国青年,改名:建、立、新、中、国,结拜兄弟,并肩走上打日寇、保家乡的革命征途,演绎了一部广洋湖版的《大浪淘沙》。

立志改名:“建立新中国”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寇铁蹄的贱踏蹂躏,汉奸伪军的胡作非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日寇侵占宝应县城后,频繁下乡疯狂扫荡,无恶不作。广洋湖畔阴云密布,狼烟四起。

1941年深秋,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在白鼠庄南边的祇圆庵里,聚集着五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谈论着当日村里又有两位老乡残遭日寇杀害的事件,国仇家恨激起了他们的无比愤慨。

“不行,我们不能再这样沉默下去!”一个名叫潘永峰的青年满腔怒火地吼叫起来,一下子打破了庵堂内的寂静。

“那我们又能怎么办呢?”杨国华急切地追问道。

“有办法!”翟春华和杨文友眼睛豁然明亮起来:“我们五个人一起去找革命队伍打日寇保家乡。”

“对!只有闹革命,才能救中国,广大劳苦大众才不会再受磨难。”潘永峰的话语铿锵有力。

顿时,潘永峰、翟春华、杨文友和杨国华的目光齐刷刷地扫向孙学富:“你今年26岁了,岁数最大,应该起个头,带我们走出去。”

“行!”读过私塾的孙学富忽然转过了话题:“我们走出去得有个名份呀?”

“我们走出去就是为了建立新中国!”潘永峰机警地接过话头,“我提议,我们五人结拜兄弟把名字改掉,就用‘建立新中国’五个字分别作为我们的名字,怎样?”

“就这么定!我们按现在站着的顺序取名:孙建、潘立、翟新、杨中、杨国。”

在微弱的烛光下,有着爱国情怀的五位青年,用水代酒,以庵作证,一起立下誓言:“为了建立新中国,我们兄弟五人团结一心,生死与共,并肩战斗闹革命!”

庵堂内,这五位青年的手紧紧地摞在一起。

习武杀敌:痛打日寇保家乡

距盐城北龙港向北大约10公里路程有个地方叫“马家庄”。那年,新四军二分区刚从宝应东乡转移到此。

怀揣革命理想的孙建、潘立、翟新、杨中和杨国这五位结义兄弟,终于冲破重重障碍,寻找到根据地的革命武装。时任宝应县委领导的周兴闻讯后,热情地接见了他们,并特地举行了欢迎仪式,亲自为他们佩戴大红花,带头鼓掌热烈欢迎他们加入革命队伍。

来到这里后,五兄弟感觉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天天参加政治、文化学习,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积极参加射击、耍刀、射击、砍杀等技能训练,个个进步很快。短短几个月的学习和训练,他们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1942年春,根据区领导的安排,他们五人被派到射阳游击区的吉家舍,后被编入苏中军区暨新四军一师。在吉家舍,他们与战友们同吃同住同习武,每天起早贪黑地练习,打靶、甩手榴弹、耍大刀,个个练得一身好武艺。

时任射南区区长的王坤发现孙建不仅练有一身好武艺,而且文化水平也不错,于是就让他担任秘书。在1943年的深秋时节里,区长王坤去沙沟开会,遭到日本鬼子的围捕和追击。孙建不顾河水寒冷,迅猛地跳进刺骨的河水里游到对岸找来一条小船,把王坤带离了险境。

杨中接受委派,回到蒯家村协助杨再纯组建了一支抗日地方群众武装队伍——东方大队,与白鼠村的大刀会互相配合,构筑起保卫家乡的铜墙铁壁。

潘立、翟新和杨国三位兄弟随部队转战南北,先后去陶林打日寇,鬼子兵吓得鬼哭狼嗥;到安丰除汉奸,恶霸土匪闻风丧胆;赴曹甸打增援,敌人溃不成军、四处逃窜……就这样,他们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几十次战斗,赢得了部队首长的充分肯定。

1946年,年仅31岁的孙建不幸因故遇难,时任射阳区区长王坤专程前往吊唁,表达对这位有功之臣的深切怀念。然而更不幸的是,同年,杨中也因故遇难。

横渡长江:并肩战斗迎解放

1949年4月22日,伟大的渡江战役正式打响。潘立、翟新和杨国被分在同一条木帆船上。面对江南不断飞来的炮弹,他们毫不畏惧,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地拼命划船,冒着敌人的炮火直向江对岸冲过去。上岸后,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并肩战斗,英勇杀敌,为夺取渡江战役的胜利又一次立了战功。

在向全国进军的进程中,由于我军指战员不断伤亡,加之分路追击逃敌,部队实行调整和改编,潘立等三人就此分散。但时隔半年,当他们再次聚首时,终于迎来了全国的解放。当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潘立等三位爱国青年终于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理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从此,从广洋湖畔走出去的三位年轻人在血雨腥风的洗礼中茁壮成长。

潘立在渡江战役胜利后随部队去了福建省,被晋升为福州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文革期间遭受迫害被贬至江西省南昌市恒湖农场任连长;1971年恢复名誉,被任命为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县六二一四军工厂政委;1976年调任九江市军分区政委(少校军衔)。

翟新在全国解放后曾先后两次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多次立功。回国后又与彭德怀一起去了大西北,曾在甘肃安西县担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杨国与弟兄分散后,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某部前往攻打厦门。后来,他由陆军转为空军,曾担任兰州某空军政治处秘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潘立、翟新和杨国在宝应县城重逢时,当年的热血青年已年过半百,他们相互间称兄道弟,嘘寒问暖,再次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决定回故里广洋湖,看看故乡的人民,看看故乡的变化。

在孙建和杨中的墓前,他们伫立着,流血不流泪的三位硬汉此时却不禁潸然泪下。这泪是思念的泪,是为失去两位好弟兄而深深怀念的泪;这泪,是骄傲的泪,是为了“建立新中国”、改名不改姓、戎马一生干革命而感到自豪的泪!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