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县人民调解大讲堂,请来了一位长期活跃在一线的老兵,夏集司法所所长姚有余。从部队归来后,姚有余在基层法律服务条线,奋力打拼了35个年头,穷尽大半辈子的精力,琢磨怎样和老百姓打好交道。姚有余不是科班出身,可讲起人民调解的道道来,却有条有理,收放自如,他的“三步走”调解观,更是通俗易懂,直入人心。
利用大讲堂授课中场休息的间隙,笔者和姚有余作了一番交流。姚有余一袭旧皮衣的打扮显得很亲民,这就是一位民间“和事佬”的真实形象。作为夏集镇当仁不让的调解达人,姚有余谈起工作心得来头头是道。提起辩证思维、调控节奏、见缝插针,如何应对人情世故,怎样控制交流效果,依据一分为二的观点,区分主次责任,姚有余信手拈来几个经典案例,让听者豁然开朗,足见他功底深厚。
姚有余既是镇里的司法所长,同时也兼顾负责综治维稳工作,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解决他们的烦心事,及时联系有关部门转递诉求,是他日常处理最多的事务。在学习中提高,在实战中锻炼,姚有余正是在调解战线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中,开拓眼界,丰富见闻,提升技能的。身为乡土调解专家,农村的广阔田野,就是他一展身手的大舞台和操练本领的练兵场。
在交谈的过程中,姚有余提到了自己“三步走”的调解观,这也是他此次讲课的主要内容,他介绍说,自己的这套“方法论”,讲究的就是因人施调,各得其宜。在见面之初,先给谈话的对象“画”一个像。姚有余认为,人的眼睛能传递很多信息,通常,通过几句话的寒暄,就可以初步拟定接下来的“话路”。把第一阶段的“侦查”工作做好做实了,而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姚有余用情、法两个字归纳了这个“二”字,虽是言简意赅,却也意味深长。情要动真情,法则要解释透彻,不留疏漏。
“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啊。”为了解释说明技巧的应用,姚有余特地列举了一名刑释解教人员的事例。这名当事人,有一定的重新犯罪倾向,屡屡与周围人发生矛盾冲突,在当地惹事生非。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与之沟通无效。姚有余主动接手处理与之有关的纠纷,在梳理了其人的性格特点后,他选择了敞开胸怀与他交流人生,和对方畅谈所思所想。用亲人般的温暖施加关怀,援引身边人、身边事予以引导启发。姚有余坚持德、法二者并用的工作理念,用情至真,释法严明。在赢得理解、尊重的同时,有效纾解了对方的心理压力,推动解决其后顾之忧。后来,这名刑释解教人员逐步改头换面,重写人生,后被推为当地守法、转变的好典型。
最让姚有余得意的还是他对“三”的认识和把握。经过一次相面、“二分法”用功之后,姚有余认为,第三步骤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正反合”的整合工作。所谓权衡利弊,姚有余心目中的“三”,就是调解员必须要始终坚持第三方的公允立场,将原本对立的两种意见、观点,积极引导到第三种选择的折中方向上去。一名优秀的调解员得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功”,把话说尽了,把理讲透了,将一层层利害关系彻底弄清楚了,才能在合理、公平的前提下,达成调解员、申请人、被申请人三方之间的意见共识。
姚有余的一席话虽不长,却无一句不是他几十年兢兢业业协调处纠的经验之得。他应邀给大家作经验介绍,讲授、传递的不仅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经验,还包含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意识、责任自觉。姚有余提炼的“三步走”调解观,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调解新人。正是在越来越多像姚有余这样调解战线普通一兵的引领下,宝应人民调解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