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育秧都是靠人工,一个人一天最多育3亩地。效益不高,收益也较少。”陶学祥是鲁垛镇的一名育秧大户,他每年为全镇3000多亩水稻田提供秧苗。陶学祥告诉记者,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眼看着生意都要做不下去了,“去年镇里开始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在镇里建议下,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了一台自走式育秧机。”
自从使用了这台机器,陶学祥心里乐开了花:“这台机器用了之后,效率明显提高了,一天能育到8000张盘子,比人工要提高十几倍。”据悉,今年,陶学祥一共育了5000亩地的秧苗。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创建的过程中,鲁垛镇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鼓励大户购进农业机械,越来越多的农户摆脱了传统的种植方式。据统计,两年来,水稻插秧机从原来的5台发展到59台,高效植保机械从原来的7台扩大到36台,机械化育秧设备从原有的2套发展到13套,粮食烘干能力从原来的600吨提升到现在的1000吨。
农业机械设备大量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让农民有了更高的收益,也大大提升了全镇的创建步伐。“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今年鲁垛镇机插率达到83.3%,基本符合了创建镇的要求。”鲁垛镇党委委员乔冠祥告诉记者。
从育秧、插秧到收割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再加上烘干中心,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而且收益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记者在泾河镇陈东村的宝应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仓库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摆放整齐,育秧机、旋耕机等专用机械种类齐全。“农业机械的引进,全面提升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水平。”该合作社理事长张文兵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合作社各类大型机具97台,能为近9万亩田地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县遵循“政府引导、装备支撑、技术引领、服务保障、协同推进”的指导原则,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目前,全县已经有10个镇创建成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金淦表示,望直港、鲁垛、广洋湖和射阳湖4个镇也在积极地参与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创建,力求今年完成示范创建。“我们将继续抓巩固提升,围绕机插秧推广、如何巩固机插率达80%的水平等方面,做到扶持的力度不减,推广培训机具的质量不减,力争到今年年底,我县14个镇区全部创成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记者 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