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严家荡大圩巨变:从“保命圩”到“致富圩”
发布时间:2019-12-02   来源:宝应县融媒体中心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2017 

山阳镇有一条6公里长的大圩叫严家荡大圩。严家荡大圩位于宝应湖最北边,沿线涉及5个村、1.5万人口。过去,当地人说它是一条保命圩、安居圩,现在人们又说它是一条致富圩、幸福圩。严家荡大圩的发展变迁成为我县运西地区时代发展的最好见证。

在沿湖村严家荡大圩,记者了解到,70年前,这里的圩又低又窄,每逢汛期,附近农田庄稼被淹,村民苦不堪言。70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严家荡大圩车辆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见证了山阳镇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

据沿湖村老党员、原村委会主任李云飞回忆,过去每到夏季汛期,严家荡大圩风大浪高。一浪打来,水漫圩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去保圩,日夜守卫在大圩上。打木桩,抱水垡,哪里被洪水冲垮了,人们就奔向哪里加固。只有保住了大圩,才能保住庄稼,才能保住自己的家。严家荡大圩是老百姓的保命圩,它留给人们的是痛心、难忘的回忆。

“1954年以前,大圩一线住满了人家。大概到了1991年,大圩成了砂石路,到了2004年,就开始规划水泥路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李云飞说。

严家荡大圩经过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年年维修、加宽加固,筑起了一道防洪保安的天然屏障。当地人为了免遭水灾,纷纷把家搬到大圩上居住,沿线6公里,圩上圩下居住了上千户人家。进入70年代,宝应湖滩地日益浮出水面,不甘守穷的人们携家带小来到湖滩田垦荒。地势高的搞种植,地势洼的搞养殖,这里成为了投资的热土,资金、劳动力纷纷流向宝应湖滩地开发,这时的严家荡大圩被人们称为是“富裕圩”。进入80年代后,严家荡大圩不再肩负防洪的任务,这座百年大圩也在悄悄地与时俱进,圩顶不再是“马脊梁”,铺起了砂石路,成为宝应与金湖交通的主干道。这里也成为特种水产品发往全国各地的集散地。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大圩上的住房也从草房、瓦房变成了小别墅,家家吃上了自来水,年轻人出门用轿车代步。如今,这里又搞起了乡村旅游,充分挖掘百年老圩的文化底蕴,建起了10多公里的通湖大道。宽敞的水泥路,以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吸引了无数过客流连忘返,严家荡大圩已成为山阳镇对外的窗口,是严家荡人民的幸福圩。

沿湖村党支部书记房连华告诉记者:“今年,党委政府下大力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对路面进行提档升级。提档升级后,严家荡大圩交通将有一个质的提升,沿线居民出行将更加便利。同时,两边的绿化一并配套后,相信严家荡的明天越来越好。”

如今的严家荡大圩周边一方方精养塘、一块块水稻田、一条条水泥路、一幢幢小别墅整齐划一,一派欢乐繁荣的景象。百年严家荡大圩一路走来,见证了山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严家荡大圩还将再焕新姿,为水韵城西、美好山阳建设再立新功。(记者 朱永军 李景伟)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