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粮票购买,到手机扫码支付;从吃饱就好,到吃得健康卫生;从菜品单一,到品种琳琅满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幸福感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日前,记者走进城区安宜农贸市场,在这里,环境干净、整洁;摊位上,西红柿、茄子、鱼虾等各类食材一应俱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天餐桌上,基本都是荤素搭配刚刚好,就像以前过节的时候一样。”正在细心挑选食材的朱女士谈起现在与以前,感受颇多。
在苏中农贸市场的一角,蔬菜摊主老江正在麻利地整理摊位。老江告诉记者,他在苏中菜场做生意已经有36年了,亲眼见证了我县农贸市场的发展变迁。“开始做生意时,地里长什么,我们就卖什么,品种少,而且还要看收成。”老江说,以前物资匮乏,能卖的就是青菜、萝卜等“老三样”,现在各式各样的时鲜、有机的绿色蔬菜,品种齐全,应有尽有。“过去买菜,老百姓买一两个也就感到满足了,而且还是选价格相对便宜的;现在是越新鲜、质量越好的,越乐意买。”
在老江的蔬菜摊位对面是一家山东任氏干鲜店,据店主周女士介绍,她与母亲在宝应已经待了30多年,一直经营着干鲜生意。她说,母亲刚来的时候只租了一个很小的摊位,经营的品种也很单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店里销售仅调味品就有一百多种,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
今年83岁的张银中,是安宜镇牌楼社区的居民,对于人们从努力解决温饱问题,到如今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瓜果蔬菜,他感到很满足。“作为我们80多岁的人,经历了70年来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受很深。特别是从生活上,过去买菜只有一两样,现在到菜场里面去,看到好的就买。从生活的各个细节上就可以看出,祖国的发展变化很大,越来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张银中感慨地说。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应季蔬菜到各种反季节蔬菜,从口味单一到追求绿色有机,发生巨大变化的“菜篮子”,也折射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实惠。
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992年刚建立时,经营的蔬菜只有10多种,如今这里的蔬菜就有60多种。“以前每天只有几万斤货,我们现在的交易量,尤其是节假日的时候,能达到十几万斤。百姓现在对高品质的、新鲜的农副产品需求比较高。”苏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理徐元中介绍。
为了保证供应,除本地外,市场方还会从省内外各大蔬菜产地组织新鲜蔬菜瓜果进行销售。“目前从销量上来看,高档的蔬菜瓜果销售量正在逐步增加,对农副产品安全和新鲜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反映出百姓消费能力的提高。”徐元中表示,为了确保百姓买到绿色健康安全的农副产品,农贸市场还每天开展定时抽检和免费检测,“确保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记者 刘强 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