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退岗,尽心更尽责”,相比于一些地方,将聘任老兵调解员当作是一项安置就业的权益之计。我县开发区走出了一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崭新路子,通过倾力打造老兵调解“集结区”,实现集群化发展,该辖区内的老兵调解室,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花结果。在服务社会综治,为民排忧解难的道路上,老兵们的身影分外矫健。
目前,开发区的老兵调解室,已经占到了全县调解室总数近一半,村村有老兵站岗,到处有老兵带头。这得益于该区调委会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吸引退伍老兵加入服务行列。分批次组织培训,将创品牌的工作要求和基层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以打造荷乡调解名片为导向,统一制发调解章程,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进行布局设计。开发区始终坚持以驻公安派出所品牌调解室为龙头,以3个重点村的个人调解室为中坚,以其他的退伍兵调解员为外围梯队的发展方向,全方位为民服务。
针对开发区的区位特点,以及外来企业多,务工人员多,劳资纠纷多的现实状况,老兵调解员充分发挥集群优势,把创造实绩的努力,融入于具体、纷繁的纠纷调解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凡的成效。特别是70岁的老兵周步青,他在联合村建立的个人调解室,名声大噪,其本人多次参与接待市关工委、司法局、法院领导的登门调研,为宝应调解争得了荣誉,也给其他老兵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以金湾村周相栋、联合村周步青、大陆村潘生涛为代表的调解大部队,是怎样发挥老兵的优势,服务基层,作贡献的呢?
第一,就是老兵的韧劲。以周相栋为例,他原为南京某炮团的一名战士。用他的话,“调解靠的就是‘磨’的功夫。”老兵们投身于区域综合治理实战,努力实现调解过程和普法宣传的统一。骨鲠敢言,柔运千钧。靠着这种如水般的韧性,老兵们及时化解全区的大小纠纷,“集结区”的和谐度在全县始终保持领先。
第二,就是老兵的内力。“集结区”里的老兵,有的曾在部队入党,有的曾参与过一些基层连队的政工管理。在国庆70周年将至,专项排查任务较重的当下。老兵纷纷参战,积极发挥他们的协调力,集中投身于全区域的隐患摸排。他们相约走村入户,把部队学到的沟通本领,应用于基层一线。
第三,就是老兵的凝聚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锤炼出来的老兵,有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纪律自觉,在区域调解“集结区”的构建过程中,老兵经常参与联合处纠,跨村协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案件;共同出面,参与化解辖区的工伤理赔纠纷。他们常常在集中办案之后,聚在一起,就调解工作的技巧,展开深入的切磋交流。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在打响名声,创建区域调解品牌,争取属于退伍老兵更大光荣的实践中,开发区的调解老兵,积极投身“集结区”建设,做到各尽其能,各展其才,成了当地老兵调解的一大鲜明特色。
·县调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