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射阳湖镇潘舍村一村民,在和别人吵嘴时,因觉得中间人在拉架时有所偏袒,一时气起,竟怒打拉架人,导致对方进入医院,头上缝了5针。在调解员的依法教育下,打人者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失当,在进行赔偿的同时,也作出了诚恳地道歉。
许某和王某都是普通农民,平日里,两家鸡犬相闻,倒也相安无事。可前些日子,因为宅基地的问题,两户人家开始互相掐架,并且逐步发展到了面对面的口角相争。照理说,在农村,这样的事情算不得什么,家长里短,一般也就是一阵喧闹,摆清事实,你来我往几句,也就过去了。可这次,因为有人出于好心,出面劝和,结果,事情闹得有点大了。
在调解员的面前,当事三方全部到位,被打的中间人是许某、王某都熟识的一名老乡,此时的她头缠绷带,一脸的憋屈。在谈到自己挨打的经过时,这名中间人有些激动:“听到有人吵架,我就出来看个究竟,因为都是邻居,所以就主动出面拉架了。没想到竟然反被狠狠地打了,头都给打破了,缝了5针。”调解员对她进行了劝慰,随后又把目光转向了打人的许某。
“她说的不是实情,其实他们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她给拉了偏架,我才动的手。”许某一开始还是振振有词,据他讲,自己起初和王某只是斗嘴,偶尔有几下推搡动作,本来也没什么激烈的冲突。可就是中间人一掺和进来,事情就起了变化,中间人故意挡身护住王某,却将他暴露出来,结果,害得许某连吃暗亏,挨了好几下。在这种情况下,许某才转过身来把中间人打了。
围绕是不是拉偏架的问题,当事人之间分歧似乎不小。不过,好在调解员并没有陷入细节考证的死胡同里去。面对依然心有怨气的当事人,调解员在稍作安抚之后,径直从人身损害赔偿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入,开始对当事人进行一场以案释法教育。
从理清责任,到认定赔偿标准,从确认法律依据,到作出征求互谅,调解员准确到位地诠释依法办事的道理。医药费该怎么算?是否还要给付精神损害赔偿金?怎样放眼将来,正视过往的不愉快?如何解决各种遗留问题,融洽邻里关系?一件件一条条,调解员循循善诱,渐次展开说服教育,努力地缓和僵持的局面。
在经过一番到位的规劝教育之后,邻里3人一致选择了接受调解意见。对于拉架拉出麻烦的不愉快经历,他们均表示吸取教训,而出手打人的许某更是当面承认过错。一纸赔偿协议就此达成。望着新落下的签名笔迹,笑容重又回归到了在场每个人的脸上。
邻里之间常常会产生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纠纷,但却很少发生根本性的利害冲突。互信互谅,是一种处事态度,更是一种为人的风范,作为中间人,劝和拉架也得把握时机,讲究策略。有问题,找调解,固然不错,学会自我调节和自主运筹,才是新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县调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