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泰山东村的祝先生,近日很是心烦,纠结不已的他最终找到调解员,一诉苦衷。他遇到的麻烦事,也着实特殊。据他讲,仅仅外出一年多,自家几十平方米的房顶上,就陡然出现了9台“太阳能”。再一观察,他才发现,原来,左右两个单元的“太阳能”都聚到一块来了。
祝先生告诉调解员,不考虑可能带来的渗水问题,单说承重,9台太阳能,就超过了1吨半。所在的住宅楼,一共4层,且已经有30多年的楼龄了,如此集中的负担,房顶能否支撑,让他心存忐忑。他希望,无论如何,都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太阳能”会聚到一处?是否存在邻里矛盾,又或者另有原因?调解员决定,先做走访调查再说。而这一访,答案立马就有了:事出确实有因,在祝先生外出的日子里,顶楼其他住户相约一起做防水措施,大家一合计,就将散布楼顶的“太阳能”,全搬到唯一没做防水的祝先生家房顶了。但防水做好后,却没有人再提“太阳能”归位的事了。
“这怎么行,应该善始善终嘛。”不但祝先生对此表示不满,调解员也觉得这一做法欠妥,一心要协调到位。可是,对于移动“太阳能”的要求,一些邻居却面露难色,有人说:“这不是一家的事,好几家都放的,先找别人商量吧。”还有人说:“当时搬来就费了好多事,现在再搬走,实在不好办。”总之,没有谁愿意带这个头。
怎么办?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看着焦急的祝先生,望着楼顶紧紧聚拢,如开派对般的“太阳能”方阵,调解员陷入了思考……
几天后,调解员再次陪同祝先生,挨个走访了楼道住户,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这回的交涉拐了个弯,请求大伙配合铺防水层。调解员告诉住户,祝先生家房顶那一片,是整个楼顶唯一没做防水的地方,现在趁人在家,打算把防水做到位,希望大家协助腾一下地方——与先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对于这一要求,住户们都给出了积极回应。他们表示,愿意挪动“太阳能”,协助把楼顶的防水层做彻底。
这里面有什么沟通玄机吗?其实,这正是调解员从分析人的心理出发,给出的主意。调解员提醒祝先生,关键是要引导大家转变认识。以做防水层为理由,其实就是发出一种暗示,祝先生曾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大家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作出积极回应。而这一做法,也确实有利于把整栋楼的防水工作搞得更彻底,解决公共利益问题,住户取得意见上的一致,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最终,不仅从别处搬来的“太阳能”顺利地被移回原处,原本安置在祝先生房顶的“太阳能”,也被暂时挪了地方。不过,这一次,大家都不用担心“太阳能”会赖着不走了,在调解员的主持下,住户们签了一份集体调解协议,相约:一旦防水措施做到位,所有“太阳能”必须各归其位。对此,再没人提出异议了。
·姜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