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名玲是曹甸镇一名老党员,退休十三年来,先后多次住院手术,切除了部分癌变的肝、胆、肾,在这十三年中,他以对党的宣传事业的赤胆忠心和顽强毅力,执著写作,先后在县以上党报党刊和新闻媒体发表3000多篇新闻稿件,被人们称为宣传舆论前沿的铁人。
郝名玲出生在革命家庭,父亲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老党员。建国之初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在他幼小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烙印,遍布乡村的大喇叭呼风唤雨,成为他心中的神。从此,他爱上了党的宣传工作。他说,党的事业离不开舆论宣传,宣传工作光荣神圣,我要一辈子为党的宣传事业当好笔杆子。
几十年来,他的工作多次变动,未变的是他不停地为党报党刊写稿。至2018年,郝名玲先后出版了四部50多万字的新闻集。
2006年,郝名玲从县工商局退休,随即他便回老家曹甸定居,同时向镇党委请缨,参与新闻宣传工作。
天塌地陷发生在2008年底。当时,郝名玲老伴被确诊为食道癌,在南京做切除手术。万万没想到的是祸不单行,老郝也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7个多小时的手术,他被切除了部分的肝和胆。猝不及防的打击,让老郝濒临崩溃。手术前夜,他抽了几十根香烟。出院以后,他含着泪为自己书写了挽联,并将后事一一作了安排。
然而,重击并没有让这位铁汉趴下。一个月后,从巨大的压力下缓过神来的老郝,又出现在了镇政府办公室。他说,最坏的结果就是拜拜。为党的事业死了那么多人,我不能生个病就忘了初心。只要能动,我还要写。
2009年6月10日,《宝应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一6000万元法兰项目落户曹甸》,作者正是郝名玲。这一天,离老郝出院被平躺着从南京拉回老家才48天。
这以后的5年间,郝名玲采写的新闻稿件被县以上党报党刊等新闻单位采用1200多篇。
五年后的2014年10月10日,郝名玲肝癌复发,医院为他做了射频消融高温电击手术,将肝部病灶烧焦成鹌鹑蛋大的一个洞。电击病灶的同时,内部器官也受到严重灼伤,医生要他在三个月恢复期内一定要注意休息。可是,还不满一个月的11月8日,《宝应日报》头版头条又刊登了郝名玲的新闻作品《曹甸:十项工程添集镇亮色》。
爬格子是苦差,对于身患癌症的老人而言,痛苦可想而知。在郝名玲的记忆中,吊着水写稿、躺在病床上写稿,早已不是多大的事了,让他觉得最难支撑的是,2014年9月,他的肝癌已复发,肝部时有剧烈的疼痛,有时像针戳似的钻心的痛。当时,他负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办公室工作,还加班准备迎接省卫生镇创建验收的资料,起草创建卫生镇专题片解说词。痛了,他就用手按压住肝区,抵在桌角上,实在不行,就吃一颗随身携带的止痛片。镇党委孙学龙书记发现后,让他赶紧停下工作,去南京治疗。可是,老郝仍然咬牙忍住疼痛,熬了一个通宵,完成了宣传材料,才放心地去南京治疗。
去年4月,郝名玲又患了左肾细胞癌,做了切除手术,年底肝癌再次复发。专家检查后认定手术、靶向药等手段都已经无法使用,只得推荐从日本进口专治肝癌的靶向药。一天近1200元不能报销的昂贵药费,让老郝知道无法长久,于是更是与死神抗争,拼命地抢时间写稿。今年1—3月底,他又有130篇新闻稿件被县以上报刊等新闻单位采用。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异军突起的多媒体丰富了新闻形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人不写工人农民,专写名人大腕;有人不写核心价值观,专写绯闻和低俗。因为老郝是县内知名笔杆子,便有人建议老郝,跟上形势,改改文风,为新媒体写写轻松新闻,博眼球、获点赞。郝名玲不为所动,坚持以他铁人般的铁石心肠,一如继往地宣传正能量,不改本色。一次,他听说溪北村残疾妇女干立花精心照料瘫痪的丈夫,便多次进村入户采访,使这名普通妇女两次入选“中国好人”候选人。自2010年以来,郝名玲先后采写了30多篇人物,被《宝应日报》“宝应好人”栏目选用。经郝名玲采写的人物,2人入选“中国好人”,1人入选“江苏好人”,4人入选“扬州好人”,5人入选“宝应十佳好人”。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只写红色。”
·庄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