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法》规定,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车祸,且不负主要责任的,可以申请工伤补助。然而,由于不合法定情节,山阳镇的陶某始终未能通过诉讼拿到一分钱。陶某的女婿前年也因车祸去世,现在,陶某摔伤成了植物人。家里顶梁柱接连倒下,孤儿寡母的生活越发困难。近日,当地调委会牵头协调,汇聚多方力量,为这家人送去阵阵温暖。
陶某平日在家务农,偶尔到附近乡镇企业做点零工,随来随走,不纳入企业管理。不久前的一天,在进厂帮忙结束,他独自骑车回家途中,为避让其他车辆,径直撞上了路边木桩,当场昏迷不醒。入院后,他被诊断为“植物人”。事发后,陶某的妻子、女儿曾试图向多方索偿,但始终面临着无法申领补偿、无法进行责任追偿的困窘局面。
当地调委会获悉情况后,主动介入协调。调解员将着力点放在争取各方同情上,打算走访经营者,当面做一番工作。然而,等到上门后,调解员才得知,经营者已去了金湖县,近期不会回来。面对无意施援的经营者,为给陶某一家增添希望,执拗的调解员选择了不放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调解员几乎调动了一切可用的资源,通过发短信、发微信留言,通过基层干部展开电话联系,经由工厂里的工人带口信……也许是因为调解员的努力坚持,也许是多方共同配合的结果,一段时间后,企业经营者终于同意见面了,不过,他仍是抱着消极应对的态度,想花几千元钱了事。在他看来,没有合同约束,也就不用担心司法干预。对此,调解员耐心以对,与经营者进行了多次公开或私下的见面详谈,饱含真情地诉说,增强沟通效果;找熟识的中间人做工作,逐一突破壁垒;不厌其烦的规劝,使对方转变认识。调解员还特别围绕经营者顾虑的问题,展开针对性说服。经营者担心给了钱会被当作认领责任,会惹上更多麻烦,调解员居中作保,明确告知帮扶完全是出于人道考虑,不会涉及任何后续法律问题;经营者对于陶某家属提供的开支数额心存疑惑,调解员四处奔波,将全部医疗收据,按时间顺序整理出来,供其参考……最终,经营者表示,愿意按比例给付医药费。最终的标准也比开始提出的金额高出了几十倍。
此外,为争取更多救助,调解员还做了不少努力,一方面,联系民政部门,提供了详细材料,咨询该家庭能否申请低保;另一方面,积极与乡镇干部沟通,做各方工作,取得镇、村支持,安排专人,上门慰问陶某一家,从物质上给予帮扶;为争取社会救济,调解员还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社会公益组织,以便这家人获取民间志愿者的资助……
几天前,调解员又来到陶某家中进行了走访。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顶梁柱坍塌固然可悲。但这家人也经此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特别是调解组织的关怀。正如他们所讲,调解带来了人间真爱,阵阵温情,已融进了他们心坎里。(施伟 姜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