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开发区小垛村的房兆和便开着新买的轿车,带着老婆和刚放暑假的两个女儿踏上了去威海旅游的路程,期末考试两个女儿成绩都不错,按照约定,只要能取得好成绩,房兆和便会利用暑假的时间带着孩子出去旅游。此趟去威海,一家人准备了5天的时间,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预计会花费近万元。房兆和告诉记者:“只要孩子们成绩优秀,花这些钱非常的值得。”但如果是4年前,刚刚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房兆和可不敢这样说。
多年前,房兆和前妻患重病,全家倾尽所有为其治疗,可是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他妻子的生命。俗话说,病倒一个就拖垮一家,长时间的治疗掏空了全家所有的积蓄,女儿岁数还小,年迈的老母亲也需要人照顾,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房兆和的肩上。
“他勤劳朴实,靠着5亩田养活着全家人,我也是看上他踏实的优点才嫁给他”房兆和现任妻子,苗族姑娘杨秀美谈起老公,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只可惜家里土地少,种植规模小,收入不高,尽管他很努力,可当时全家人的生活依然十分困难。”
谈起当年的经历,房兆和任然觉得难为情:“那时我正值壮年,却需要靠着政府补贴和亲朋接济度日,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翻身’的机会,但仅靠家里的5亩薄田,很难让家境有所改观,想想真不甘心。”就在房兆和感到无奈的时候,脱贫攻坚的阳光照到了他的家里。
房兆和早年在温州一家木门厂上过班,有着不错的木工手艺,当年回乡也有过创业愿望,奈何家庭条件不允许。2016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和他的不懈努力下,村委会和开发区企业管理服务站帮助他兴办了“皇城木门厂”。可厂子办起来了,业务哪里来?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的跑业务、拓市场。没钱雇工人,加工销售安装这些工作都是夫妻俩一肩挑。由于房兆和重承诺、守信用、做人诚恳、做事认真,生意越来越好,不到两年的时间,工厂也拓展了加工衣柜、酒柜等业务。去年初,房兆和还在县城开了一家门面,每年收入近20万元。
“多亏政府和村委的支持,让我摆脱贫穷,过上了好日子,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可能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房兆和激动地说。
像房兆和这样的例子,小垛村还有很多。村里有不少嫁进来的少数民族妇女,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文化水平都不高,缺少致富能力,这些人都成了村里党员干部的帮扶对象。壮族妇女何美花家里有养鸽子的经验,村委会组织了多名妇女在何美花的带领下一起养起了肉鸽,每人每年增加收入近两万元。
同样在村委会帮助下,肢体残疾的村民王继新有修钟表的手艺,村里为他在上海找了一份修钟表的工作,解决了家庭收入来源。60多岁但身体硬朗的村民杨和生,村里为其安排了一份村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年收入增收万元左右。
“十三五”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小垛村科学谋划,实行精准扶贫。截止去年底,小垛村最后4户6人也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
仅仅实现脱贫并不是小垛村扶贫工作的终点,怎么让脱贫的村民不再返贫才是小垛村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村两委把“大胆设想”变为“高产增收”,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在村民中推广稻虾套养种植模式,实施集约化养殖,通过不断实践,全体村民对进一步做大做强“小龙虾”经济充满了信心。
2019年全村套养小龙虾已达500亩,形成了规模,产量持续增长,技术也日渐成熟,为村民闯出了一条富民强村新路子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一步,我村将在认真总结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想法设法巩固脱贫成果,并积极为有需要的村民谋划出路,提升他们的创业信心,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输血’重要,‘造血’同样重要,在奔赴小康的道路上,我们小垛村坚决不落下一人!”村支书郭银红语气坚定。(记者 乔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