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西安丰镇宝应何永成粮食产销家庭农场,何永成的儿子何春科正操作着高速插秧机在田间作业。随着插秧机的徐徐向前移动,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出现在记者的视野里,整个操作过程简单快捷。
作为承包400多亩农田的种粮大户,往年一到收割、种植的时候,雇人难、成本高一直都让何春科很是头疼,“有条件的都出去打工了,家里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如今依靠农业机械化,何春科少了很多烦恼。
“一台高速插秧机平均每小时栽插5-6亩,每天作业8小时可完成栽插40-50亩。”何春科边说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一天的费用在800元左右,而一个人工一天只能栽插一亩,平均费用150元左右。效率提高了,成本节约了,而且机插秧能够调节种植间距,有利于作物生长和田间管理。”
育秧、机插、秸秆还田、植保……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在农业机械化上,何春科已经投入了60多万元,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我们现在拥有2台高速插秧机、1台大马力拖拉机、1台小马力拖拉机以及2台植保机。”他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继续投入资金,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省、市主管部门的决策和部署,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遵循“政府引导、装备支撑、技术引领、服务保障、协同推进”的指导原则,因地制宜、主攻弱点,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机农艺融合、环境质量保护、粮食生产安全等,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以来,县财政已累计投入2200多万元,用于对大马力拖拉机、高速插秧机、粮食烘干机和高效植保机进行作业补贴,补齐创建短板。同时争取市级示范镇创建资金700多万元,直接安排到镇,统筹使用。同时,各镇区也累计安排扶持资金1502万元投入创建,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在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中,水稻机插秧是最大短板,也是农机化工作的难点,为此,我县开展了“推,是不是方向?”“难,有没有办法?”“做,有没有效果?”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召开了全县农机服务主体专题交流会、座谈会、观摩会,组织机插秧用户算成本账、经济账,宣传机插秧优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认识。同时,每年春节后逐镇对接落实秧池田面积、地点、育秧主体,鼓励开展集中育供秧和商品化育秧,引导开展旱地育秧、硬质地面育秧及多批次育秧,推广使用育秧摆盘技术和智能喷灌育秧技术,使全县的育秧面积稳步上升。2019年育秧面积达8068.5亩,其中5亩以上集中育秧点493个5076.6亩。此外,投入扶持资金1123万元,占整个创建扶持资金的66%,主要对新购插秧机、机械化育秧设备实行作业面积补贴,对5亩以上水稻集中育秧、对万亩示范片建设实行达标补贴,从而调动机手和群众机插秧积极性。
在宝应智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安丰镇太仓村村委会副主任梁永忠正在调试新购买的智能插秧机,“这台插秧机运行的时候,借助电脑远程操控就行了,然后再需要一名人员摆放秧苗。”梁永忠告诉记者,因为有农机补贴,所以一台13.5万元的智能插秧机,自己只需7万元左右就能购买到。“当初我就看重这台插秧机能减少人工,降低成本,所以就购买了。”
“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需要政府的强势推动,更需要创新机制和模式,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和农机服务主体热情参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县充分利用农机“三个课堂”等培训平台,加大农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培训力度。同时,以打造全程机械化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为切入点,示范引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近三年共打造全程机械化千亩示范方40个,万亩示范片32个,累计举办各类农机展示演示会和作业现场会24场次。“在创建过程中,我们还紧紧抓住农机服务主体建设这个龙头,形成‘示范创建+服务主体建设’的创建模式,推动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
截至去年底,全县机耕水平达100%,水稻机种水平达81.1%,小麦机播水平达85%,机收水平达100%,高效植保能力达82.6%,粮食产地烘干能力达68%,秸秆机械化处理水平达96%,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这标志着我县农业机械开启了全程机械化新时代。(记者 胡娟 通讯员 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