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省市工作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日前,县人社局获得了2019年度机关部门综合考核一等奖。
就业创业扎实推进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坚持把“稳就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50场,累计采集发布就业岗位6.3万个,达成意向性协议7619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7%。由于我县在支持就业方面成效明显,受到省政府办公厅督查通报激励,被评为“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地区”。
就业援助坚持精准发力。2019年,我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成功就业2049人,帮助1817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将技能培训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五类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创业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坚持抓政策推动。出台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高贷款额度和贴息比例,发放贷款2618万元;探索创业培训模式,举办创业能力培训17期、创业意识培训19期1140人;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指导开发区科创园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曹甸镇教玩具产业园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吸纳带动就业近2000人。同时,坚持抓典型引导。征集推介创业项目22个,其中11个项目获市级优秀创业项目。
社保体系日益完善
社保改革更加深入。配合税务部门,完成社保征缴职能划转;落实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制度,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调剂金上解工作;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登记的基础上,基本完成退休“中人”待遇核定;巩固老农保街接清零成果,继续稳步推进新老农保衔接工作,对遗留问题实行分类处理;制定出台财政补贴等方面优惠政策,不断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引入商业保险对企业超龄人员实施工伤保险。
扩面成效更加明显。联合税务部门,通过开展年度社保基数申报,依法督促已进行税务登记而未参加社会保险申报缴费的用人单位,先后将536家用人单位纳入社会保险,新增参保人员4700人。通过实施“同舟计划”,全面推动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参加工伤保险,确保参保率保持100%,全年新增建筑项目参加工伤保险218家用人单位2.14万人。
社保举措更加惠民。按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从去年5月1日起,我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低至16%;我县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已实现“八连涨”,最低标准由135元提高为148元,惠及全县17.87万名基础养老金领取人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十五连涨”,每年均保持5%以上的调整比例;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应保尽保要求,全县1655名被征地农民参保,代缴保费1150万元,发放养老补助金634万元。
人事人才聚力创新
人才招引取得新成绩。在引才载体建设上,指导晨化新材料招收华东理工大学叶光华博士、宝胜科技招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鹏博士、王牌电机招收合肥工业大学任泰安博士;在人才项目申报上,指导宝胜集团谈静、晨化新材料房成申报并获批2019年博士后科研资助,指导四明机械赵国普获批高层次人才C类资助,指导擎弓科技刘旻获批留学回国人员创新项目,特别是指导宝胜集团引进鲁汶大学教授成功获批“国家外专千人计划”,这也是扬州历史上首位获批专家。同时,在基础性人才招引上,通过落实人才新政、多头多路组织校园招聘,全年引进大中专业生2497人。
技能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通过项目实施搭建高端技能人才培育平台,组织并指导晨化房连顺、迅达周志云、朗顺秦书宏、祝萍乱针绣汤祝萍、宝胜于亮等5人获批“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朱军成、莫元花申报并获批首批 “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特别是朱军成获批“江苏大工匠”荣誉称号,是江苏省去年“大工匠”中唯一一个获批的乡土人才。
人事管理坚持规范有序。2019年,公开招录公务员121名(政府部门49名、党群口72人),公开招聘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人员193人、卫生系统事业单位人员50人,其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20人,实现“零失误”“零差错”“零信访”。同时,认真做好机关事业人员年度考核工作,把好优秀比例关,310名行政机关人员和1420名事业单位人员获评优秀等次。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企业用工更加规范。2019年,审查集体合同288份,覆盖职工4800多人;审查工资专项集体合同212份,覆盖职工5400多人。
监察执法更加靠前。高效实施“互联网+书面审查”,稳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扎实推进“治欠保支”工作,切实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去年,通过欠薪预警机制处理24起欠薪欠保案件,涉及人数1402人,涉及金额1283.34万元,纳入严重欠薪失信“黑名单”企业4家,移送公安7起。
矛盾化解更加便捷。推动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劳动者就近维权。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54家,其中14个镇区、3个社区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37家企业成立调解委员会,处理案件415起,调解成功358起,充分发挥了钝化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同时,坚持畅通各类绿色通道,促进企业和职工互相理解,确保案件妥善解决。2019年,受理案件324件,办结案件321件,涉及金额794.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