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也在不断的变化。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70年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70年来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仲维林,生于1952年。他回忆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那时的娱乐活动很少,收听广播、看露天电影已经是当时最有趣的活动了。
“我们小时候看到高音喇叭就想,那个里面还有人唱歌呢,人在哪里呢?当时一点不懂,很愚昧。之前看电影,都是看露天电影,有时候为了看场好电影能跑上好几里路。”仲维林说。
进入到70年代,收音机跟唱片机开始流行起来,回忆起当时的生活,老仲说,在当时“三转一响”中的收音机已经属于“奢侈品”,那可是身份的象征。老仲说,记得有一次从上海坐船到老家射阳湖,自己身上带了一台从日本进口的三洋牌唱片机,在船上可“拉风”了。
仲维林说:“从上海坐轮船到我们射阳湖要两夜三天,在轮船上就很无聊。那个时候什么娱乐的东西也没有,跟傻子一样只能看河里的水。那天,我带的三洋的机子放的歌曲是台湾的歌曲,邓丽君的,张力的,船上的人一个个都聚过来听,可开心了。”
随着人们对娱乐生活质量不断的追求,光靠收音机难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
居民仲维林回忆说:“那时候我买的电视机还比较早的,9寸的黑白电视机,在我们那边就是遥遥领先的。有时候信号不好,把电视机拍拍,那时候电视机质量也有问题。到晚上,电视机在门口一架,孩子们就把凳子摆在电视机前面,害怕在后面看不见,要往前靠靠。”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舞厅和录像厅悄然兴起。今年68岁的姚绍英,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跳舞,但她告诉记者,那时候想跳舞却“不敢跳”。她说:“对于舞厅,当时的世俗观念就是认为那个地方不是好地方,所以说很多人不能接受。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百姓也认可了,好多的人就进去跳舞了。现在跳舞对我来说是不可以空缺的,为了跳舞能半夜里起来把家里收拾好,准时去跳舞,因为跳舞它愉悦身心。”
7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如同开花的芝麻节节高,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消费日益重视,文化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日益成熟,社区也为居民提供了很多娱乐方式。
白田社区党委副书记曹莉告诉记者:“我们经常组织居民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如提供适当场所给他们排练广场舞,阅读报刊、杂志,相互交谈社会新闻和家庭邻里的趣事,使他们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姚绍英感慨地说:“小电视看过了看大电视,大电视看过了又换成3D的,像我们家里还有KTV、点歌机、跑步机,应有尽有,我们认为70年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的。”
娱乐活动从单调、枯燥到丰富多彩。现如今,多层次、多内涵的文化生活已牵动着百姓的心。看大片、上网冲浪、去健身房、跳广场舞、到量贩式KTV,这些大概过去连听都没听说过的娱乐项目,已经变成今天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消遣方式了。
(记者 顾伟 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