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城区面积不到两平方公里。随着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日前,记者就“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这一主题进行了采访。
保障饮用水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去年10月份,我县总投资4.3亿元,将饮用水的取水口南移,周边3公里排除了影响供水的有关设施,实现了水源地的达标建设,设计取水量达到了每天30万吨。工程于2018年10月启动建设,仅用了108天就完成取水口迁建,目前已投入使用。
宝应粤海水务总经理吴澎告诉记者:“老的取水水源地地处老城区,周边非供水设施相对较多,改造难度也非常大。新水源地完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实施建设,水源地达标建设完全符合国家和省市要求。”
新水源地的建成投运,以及此前实施的区域供水工程,解决了全县百姓饮用水安全问题。
吴澎说,宝应城区和各个乡镇供水的水质保障性得到了更加提高,公共服务品牌和质量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老百姓对供水水质和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服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建设。
在县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建筑主体已经初具雏形。据了解,县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工程总投资近10亿元,新建工程项目按1000张病床、日门诊量3000人次设计建设。一期用地面积166.5亩,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建成以后将为周边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整个项目完工之后将有力提升我县的医疗核心技术能力,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县人民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夷兴告诉记者:“医院预计在2020年投入使用。我们原来床位只有600多张,新建医院是按照1000张床位、日门诊量3000人次来设计的。”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也带动了城区的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国初的不到2平方公里,扩大到近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5%以上。城市居住人口41.78万人,是建国初的近10倍。2018年,我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和2万元。未来,我县将坚持民生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快民生事业建设步伐。
县委书记王逍霄表示:“下一步,全县将加快文化、体育以及为民服务包括生态环保、居民医疗保障、城乡居民社保各方面工作,实现城乡社保的全覆盖。同时在今年底,我们要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实现宝应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100%脱贫。”
(记者 宗明 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