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医疗事业大发展 百姓健康大提升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宝应日报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1805 

卫生健康事业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县卫生健康事业从“两副药担子和两千斤大米”起家,经过一代代“卫生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的发展成就。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曹甸镇梁沙村的卫生室采访时看到,今年70多岁的村民胡安花和仲伟前来到村卫生室,进行一个季度一次的保健治疗。曹甸镇梁沙村卫生室室长张怀天告诉记者,他们患有轻微脑梗,软化血管的治疗可以帮助他们达到良好的保健效果,通过提前对他们加强护理,可以避免很多毛病的出现。

张怀天在梁沙村做村医已近30年,他向记者介绍说,根据老一辈村民的回忆,五六十年代的梁沙没有村卫生室,老百姓看病要坐船到附近的下舍医院请赤脚医生,有时候赤脚医生则是挑着药担子走访看病。80年代后期,梁沙村才有了自己的卫生室,但条件非常简陋,只有两间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人员少,设备乏。2018年年底,在政府的关心下,梁沙村终于建成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卫生室。张怀天告诉记者,如今,我们对百姓服务的工作中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前的治病为主,变成了现在的防病为主、健康教育宣传为主。

同样是上门,过去的赤脚医生,现在变成了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这个转变也正是卫生医疗条件的巨大改变。

通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我县各镇村共建成228个村卫生室,其中50个已经成功创成“省示范村卫生室”。曹甸镇中心医院预防保健所所长胡海鹏介绍说,在今年年底前,我们还要建设10家标准化卫生室,以便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集镇,曹甸镇中心医院先后异地建设多次,现在现代化的镇中心医院还承担着一个区域医疗中心的职能。医院内科医疗组组长、副主任医师杨顺平指着一台设备告诉记者,这台全新的ct扫描仪,价值200多万。像这样先进的新设备,这里还有很多。以前患者的一些检查必须要去上级医院,现在不出镇就能检查,大大方便了患者。

从80年代的小平房,到带电梯的综合大楼;从非常简陋的医疗设备,到各种现代化的诊治设备;从缺医少药的年代,到现在功能完善的市县医联体。曹甸镇中心医院顺利完成了两次质的飞跃。“一些疑难的手术,一些比较重的病人在我们这里也能进行有效的诊治,尤其是扬大附院驻院专家对我们的帮扶,提升了我们的诊疗能力,提高了我们的服务质量。既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更得到辖区内一些老百姓的一致好评。”曹甸镇中心医院副院长刁广军说。

曹镇镇医院和村卫生室的飞速发展是全县医疗事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我县已逐渐形成以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监所、皮肤病防治院为支撑,4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一般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医疗机构为网底,社会办医为补充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医疗事业的发展,让城乡居民的健康得到了有效保证。到2018年底,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81岁,较新中国成立前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46岁。

经过70年的发展,全县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保障不断优化,服务成效显著增强。孕产妇死亡率从1986年的54/10万逐年下降,1999年以后始终保持在极低或零死亡水平;2018年婴幼儿死亡率千分之0.9,是1986年的四十三分之一。“主要健康指标的不断优化,是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好见证。”县卫健委主任强建华表示。(记者 林梅 实习生 潘逸慧)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