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农村巨变展新貌 农民幸福笑开颜
发布时间:2019-08-28   来源:宝应日报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2021 






开栏的话:

70年砥砺奋进,70年谱写辉煌。今年,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了深入宣传和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回眸70年,展望新成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集中刊登本报记者采写的相关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农村巨变展新貌农民幸福笑开颜》。

今年74岁的郝名玲是曹甸镇市场监督管理分局的退休干部。他先后获得“十佳宝应好人”“宝应县十佳老人”“最美家庭”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宝应县十星级标兵户”等。回首农业农村70年的变化,郝名玲感受是“翻天覆地”:从吃不饱到现在衣食无忧,居住的环境更加宽敞明亮,生产方式不断变迁……农村走上了富裕道路,农民的日子更是红红火火。他说,真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生活。

据郝名玲介绍,在他儿时的记忆中,他家一直住的是土坯草房,麦秸盖的屋面,最多三年就要加草修缮。到了1965年夏天,父亲把集体分给的麦秸以及和周边四邻借的2000多斤麦秸堆放在一起,送到大队窑厂换回800多块大瓦,请茅匠盖在屋顶上。当时能够住进翻新盖瓦的房子里,郝名玲非常知足。

1978年,郝名玲在黄塍公社红星学校任校长。原本和他同住的三弟要结婚,他便只好腾出房子给他,自己另砌“锅灶”。将省吃俭用的1000多元钱,在施教区周边的4个大队购买了稻草、树枝,到窑厂兑换砖瓦,还从黄塍公社林场买了几十根意杨树做房梁和椽子,盖了周模正样的三间砖瓦房。能够住进瓦房,郝名玲非常开心。

1990年,曾在教育部门和政府机关工作过的郝名玲,又调到曹甸任工商所所长,两个小孩已长大成人并有了工作,而长期务农的老伴也进了企业当上了工人。郝名玲回忆说,那时,一家人都拿工资,家庭收入有了很大的改观。他手中略有点积蓄后,便在孙女出生的1997年,在集镇新建了一幢三层两间门面房。郝名玲告诉记者,1997年后,他家变化可谓是“巨大”,自家门面房由女儿经营“状元楼大酒店”,孙女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儿子成了晨化股份的股东之一,儿女们都开上了私家车。2016年,因孙子在宝应县城读书,他家又在白田路最繁华的黄金地段“五洲国际”购买了商住楼,新家中央空调、高档家具、天然气灶具等一应俱全,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提起如今的生活,郝名玲感叹不已。他说,如今农村住房已由“冬天不透风,夏天不漏雨”向讲究居住的舒适性方面转变。六七十年代的农村,90%以上的农民住的是土坯房。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农民的房子逐步换成了砖瓦房。近些年,农民新建的住房样子很别致、气派,内部还进行了装修。电视电话,楼上楼下,轿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过去,他小时候经常饿肚子,当时生活的最大目标就是能吃饱饭,如今生活好了,天天大米白面不在话下,新鲜的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过去人们要吃饱,现在讲究吃得好、吃得健康。生活富裕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郝名玲告诉记者,镇上的楚甸公园每天傍晚就会聚集有上百人,有的在跳广场舞,有的在唱戏,有的在健身,可以说,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是越来越高。相信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农村会有更大、更令人振奋的变化。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郝名玲他们这代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一道成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见证人,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变迁,感受到家乡的巨变。他家的变化,是我县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的缩影。

提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县农业农村的变化,县农业农村局的退休干部冯生文也是感叹不已。他告诉记者,过去种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种田已由牛耕作、人工耕作发展到机械操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进步。耕田、插秧、植保到收割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既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据了解,改革开放以后,围绕粮食生产六大环节,我县农机装备的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发展历程。随着农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2006年,中国废除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这也催生了我县农民“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农业装备能力。2018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1万千瓦,比1978年末增长了41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坚持农机与农艺融合发展,加大农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广泛推广应用水稻育秧、机插秧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高效机械化植保技术、小麦机条播技术及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等农机化新技术,促进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据了解,2018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粮食周年单产1050公斤,总产90万吨以上,是1978年的225%。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作物产出的效率以及效益不断提升,不仅节省了农时还节省了人力,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城的农民除了土地收入还可以务工实现双增收,农民的腰包鼓了,脸上也洋溢着幸福。据了解,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仅有86元,而到了2018年,我县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了20119元。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缝缝补补”到“小楼房”,从“牛耕作”到“全程机械化”,从“黄泥路”到“水泥路”,从“小病拖大病扛”到“看病报销”……无一不是展示了我县农业农村的变化与发展历程。70年风雨兼程,记录着时代的变迁;70年波澜壮阔,见证了我县农业农村发展的奇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已经成为我县发展的新起点。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必将再次书写新的辉煌。

郝达玲​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05029266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