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农村要稳定,离不开广大乡村的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我国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县委书记王逍霄在县委12届7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围绕推进宝应乡村振兴,提出了“聚焦乡村振兴,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的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县委扩大会议精神,推进宝应乡村振兴、助力宝应高质量发展,应该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加快推进。
认清现实,正视乡村振兴的宝应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为全县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宝应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
因地制宜,坚持乡村振兴的宝应特色
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实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的差异性作出了明确指示,要科学把握不同村庄变迁的发展趋势,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因此,我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工业主导”、“全镇统筹,融合发展”、“错位竞争,质量强镇”的原则和思路,区别对待各镇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及资源禀赋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镇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
聚焦整改,补齐乡村振兴的宝应短板
2019年3月11日起,江苏省委第三巡视组围绕“乡村振兴”对宝应进行为期2个月的专项巡视。对照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对照省委专项巡视提出的整改要求,宝应县委县政府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动宝应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大力提升现代农业。一是拓宽产业富民路径、畅通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高效化、特色化、品牌化上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培育壮大腰部优质粮油、运西有机农业、东荡水生蔬菜、西湖特种水产、南部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二是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推进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推进农业规模项目实施,强化核心景区宣传推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做大做响“宝应湖”“宝粮”“荷仙”品牌,推动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并行销售。三是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扩大“农田托管”服务面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三新”模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
奋力打造美丽乡村。一是充分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振农村精气神。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力推家园有新风貌、乡村有新风尚。二是加强村庄规划研究,精心维护村庄肌理。切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和特色田园乡村和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稳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抓好农村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危房改造等重点工作。三是加快乡村基础实施建设。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向农村覆盖,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树立文明乡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坚决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逐步推进“土地庙”拆除整治,抵制封建迷信,推动移风易俗。
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一是提高脱贫攻坚质效。持续强化阳光扶贫、精准脱贫,落细落实“三保五助”扶贫政策,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因病、因残致贫群体,强化政府兜底保障。二是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低收入农户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三是切实化解村级债务。推行村级化债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存量资产盘活、农村产权交易等途径,帮助经济薄弱村形成稳定收入。
县委党校:黄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