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市“残疾人之家”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县召开。与会人员参观了我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氾水镇“幸福港湾残疾人之家”、泾河镇“金禾残疾人之家”和安宜镇莲花社区“莲馨残疾人之家”。与会人员一路参观一路拍照,对我县“残疾人之家”建设工作连连称赞。
为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关于“残疾人之家”建设的任务要求,我县把“残疾人之家”建设列入“十三五”基层公共服务规划,强化行政推力,强化督查指导,强化服务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县建成运行的“残疾人之家“26个,其中镇区级15个,村级11个,在“家”接受日间照料和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308名。
汇聚资源 全力建“家”
建设“残疾人之家”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我县为推进这一民生工程,将实现镇级“残疾人之家”建设全覆盖写入县委1号文件,纳入政府必办的民生实事项目。在年初的全县残疾人工作会议上,县政府将“残疾人之家”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部署,明确任务要求和时间节点,并将“残疾人之家”建设纳入县政府与各镇区政府签订的残疾人工作目标责任书中,加强工作考绩问效。
建“家”首先要落实房屋场所。为解决房屋问题,各镇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分管负责人到主要领导一同帮助“找房”。县残联理事长、分管副理事长也带领教就部的同志,多次到各镇区和基层同志一起看房屋找场所,确保房屋符合要求,选址合理,能就近就便服务残疾人。在各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通过调配整合相关资源,多渠道解决了建“家”场所。曹甸镇将老卫生院附属用房280多平方米腾出建“残疾人之家”;泾河镇将原老年公寓一楼450多平方米用于建“残疾人之家”;氾水镇在黄金地段租赁200多平方米门面房建“残疾人之家”;安宜、射阳湖等镇则把“残疾人之家”融入社区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依托项目 就业兴“家”
建设“残疾人之家”不是“面子工程”,建成后必须实实在在为广大残疾人提供服务。为此,我县把“残疾人之家”定位为既是残疾人的生活照料中心,又是残疾人的活动中心,也是残疾人的就业中心。在建设“残疾人之家”的过程中,我县突出强调每个“残疾人之家”都必须落实辅助性就业项目,努力把“残疾人之家”打造成扶持残疾人就业的新阵地。
我县各镇区把建“家”和选找辅助性就业项目同步推进,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抓好落实,“刺绣之乡”鲁垛镇落实刺绣项目,“玻璃工艺品之乡”小官庄镇落实圣诞礼品包装项目,望直港镇和开发区落实手工穿针项目。目前,我县共有29个辅助性就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手工穿针、电子产品装配、藤艺编织、纸盒包装、刺绣、圣诞礼品包装、玻璃包装、棉拖鞋加工等领域,这些项目基本为手工类,无害、安全,适合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我县的“残疾人之家”辅助性就业项目采取的合作方式,有企业来料加工,也有“残族人之家”直接和企业合作,在“残疾人之家”设立加工点或车间。在“残疾人之家”从事辅助性就业的不仅有残疾人,也有残疾人亲友,他们既带动了残疾人,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功效,提高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残疾人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在领取报酬的时候也增添了价值感和成就感,“残疾人之家”也因此聚集了更多的人气,逐步走向兴旺。
强化服务 真情暖“家”
在推进“残疾人之家”建设过程中,县残联全程跟踪服务,服务工作体现在选址、房间的布置、无障碍改造、辅助性就业项目的选择、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每一个环节。为确保“残疾人之家”建设和运营,我县还落实资金支持。县残联和财政局出台补贴文件,每个镇区级“残疾人之家”给予8万元、村级给予5万元专项建设补贴,根据实际开展情况,给予场地租金补贴、机构运营补贴每年1万元,对参加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和日间照料的残疾人,分别给予每人每天10元劳动补贴和10元伙食补助。
通过精心周到的服务,我县着力把“残疾人之家”打造成残疾人的温馨之家。“残疾人之家”注重内部设置和环境设计,既体现服务机构的特点,又体现家的温馨。县残联还为“残疾人之家”统一配备了康复训练器材、图书、电视机。安宜镇莲花和罗巷两个“残疾人之家”起初没有电梯,为方便残疾人,残联经过研究,和安宜镇共同出资安装了电梯。着力把“残疾人之家”打造成放心之家。为进“家”的残疾人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除原有每人45元一份,再增加一份300元的意外险;对进“家”的残疾人进行评估,与每个残疾人的监护人签订安全协议;进行无障碍改造,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着力把“残疾人之家”打造成快乐之家。配备娱乐设施,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活跃“家”的氛围。着力把“残疾人之家”打造成爱心之家。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志愿者纷纷走进“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开展服务、奉献爱心。
“残疾人之家”让残疾人告别了封闭、单调的家庭生活,残疾人在这个新“家”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尊重,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残疾人之家”也因此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正如安宜镇“残疾人之家”的一位残疾人所说:“在这里我得到了在家里也没有过的快乐,让我深深爱上这个比家还亲的地方。”
□ 郝达玲